“17年裁判长”施建平见证厦门马拉松成长

台海网12月20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林墨涵) “北有北马,南有厦马。”厦门马拉松赛,一道42.195公里长的“厦门城市形象宣传栏”。

施建平,从2003年首届厦马举办开始,就参与负责裁判事务。他说,厦马举办16年来,他当过副总裁判长也当过正职,加上2019年即将举办的厦马,自己可算是“厦马17年裁判长”。

从学习、磨炼,到一步步成熟,施建平与厦门体育结下深深的缘分。他知晓当初这项赛事能在厦门成功举办背后所付出的辛劳,也曾参与其中奔波努力。他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厦门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也见证并亲身经历了厦马的成长过程。

◆施建平 受访者供图

1 读大三那年首次接触马拉松

施建平是厦门五通人。6岁那年,他跟随家人到哈尔滨,在冰城生活了10年。1976年,已经长成青少年的施建平回到了厦门。

改革开放那一年,施建平考上了北京体育学院。正是这个机遇,他后来才能接触到第一届北马赛事。1981年,也就是施建平读大三那年,北京要举办一场国际马拉松赛。施建平听说后,立马激动地跑去报名志愿者,一心想要为赛事服务。

那个年代,对于什么是“马拉松”,很多人还知之不详。北京当时有很多市民听到“马拉松”一词,一脸茫然,有的还不禁问上一句,不许马车进城啊,怎么会有马拉松呢?到了比赛当日,近百万北京市民涌上街头。

当时身为志愿者的施建平,一大早就来到了天安门广场,也受到了氛围感染:这些踩着改革开放时代节拍的跑者,即将奔向一个新的起点。

1982年,北体毕业的施建平分配到福建体育学院任教,也就是现在的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田径场上遍布施建平指导学生的身影,10年的教师生涯,桃李满天下。

1991年,施建平调到厦门市体育运动学校。“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体校、水上中心、竞体中心……体育局系统里的训练单位,施建平基本都待过。除此之外,他也曾参与包括2008年北京残奥会、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全国运动会、全国城市运动会等综合性运动会田径项目的执裁工作。一直到现在,施建平也都在厦门体育局系统里工作。

2 听闻申办成功激动得跳起来

对于热爱体育事业的施建平来说,田径场才是他的“主场”,因为学田径、教田径出身的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田径场度过的。第一届北马给当时还是学生的施建平留下深刻印象。工作后的他,不禁憧憬,什么时候厦门也可以举办这样的赛事?

施建平回忆道,2002年12月3 日,一位名叫“马达“的市民给市政府写了一封信,提出一个美好的设想——在风景优美且与马拉松赛程距离相当的环岛路上举办一项国际马拉松赛。其实,这也说出了包括从事体育事业在内的很多厦门人的愿望。

◆2011年厦马赛事 杨豪侠/摄 图片来源:厦马官网

厦门优美的环境和道路条件符合马拉松赛的要求。于是,2002年12月20日,厦门向国家体育总局申办厦门国际马拉松赛。随后,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的官员来厦进行了实地考察。2002年12月30日,厦门得到国家体育总局正式的同意批复。“那天是周一,刚好在办公室里得知,激动得从椅子上跳起来,还有同事不禁喊叫起来。”知道厦门将要举行首届马拉松赛事,施建平和同事们兴奋不已。多年后回忆起来,他依然记得那一刻的激动。

伴随着激动,紧张的筹备工作随之而来。那时候,施建平清楚地意识到:距离比赛只剩不到3个月,而留给裁判组的时间更是60天都不到。

把压力转化为动力!紧迫的时间,对大家来说都是个考验。为了第一届厦马能成功举办,施建平和同事们不敢懈怠。

2003年1月4日,由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指派的国际丈量员与厦门方面有关人员所组成的路线勘察组,从厦门国际会展中心正门出发,经过10多个小时的紧张工作,完成了全部42.195 公里的路线勘测工作。

2003年3月30日,在经过3个月的紧张筹备后,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如期举行。

3 扣响发令枪不由得落泪了

2003 年这场“举全市之力”举办的马拉松,后来毫无疑义地成为该年各大媒体所评选的“十大新闻”之一。

比赛当天,作为裁判的施建平扣响发令枪,11998名选手开始在美丽的环岛路上奔跑。“扣响发令枪的那一刻,我不由得落泪了。当时,台上的市领导也都很激动;台下,所有同事都激动得拥抱、眼眶湿润。”施建平回想那一幕,仿佛就在昨天,“这项赛事终于在厦门办到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大家付出了多少汗水……都值得了。”

施建平看着首届厦马的跑者闻声出发,场面壮观,不由得感慨。当时筹备赛事时,由于厦门缺乏相关经验,具体每个岗位该做什么、如何操作对接等事宜,都缺乏专业指导。于是,组委会请来了北马的总裁判文复生,对厦马裁判组成员进行培训。厦马裁判队伍虚心请教北马,认真追究每个细节,最终总算顺利完成了第一届厦马的执裁工作。“培训、演练……事无巨细,把控赛事每个环节,真的很不容易,为了首届厦马,大家都做了特别多的工作。”施建平说。

比赛当日,一环扣一环:裁判团队需要4:30集结,5点到岗。检录区、赛道各点、饮水饮料站点……各司其职。8点鸣枪,下午2点关门,关门以后还要收拾器材、桌椅以及剩下的饮水饮料补给品,在终点等成绩出来,审核签字、上报中国田协和国际田联等等,看似琐碎,却马虎不得。“由北马指导,厦马创办之初就站在一个比较高的台阶。所以,首届厦马有条不紊,用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从策划、筹备到比赛的全过程,可称是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揭幕赛。”

4 不忘初心学习发展创新

从最初的借鉴北马的经验,到如今,厦马走过16载风风雨雨,在第一届的基础上不断实践,厦马裁判团队在组建、分工、培训、执裁上都越来越规范专业。厦马裁判团队还曾在2009年时编了《厦门马拉松裁判工作手册》一书。后来,成了广州、盐城等很多城市的参考。

明年年底就要退休的施建平,回顾厦马16年竞赛组织工作发展历程,以裁判长的角度,他认为可以用“学习-发展-创新”来概括。

2003年-2007年这五届是学习阶段,基本上是用北马的“脚本”组织竞赛,他们具有丰富的组织竞赛经验。

2008年-2016年这九届是发展阶段。每届比赛结束后,组委会广泛倾听和收集办赛存在的不足,并编制“问题目录清单”,在筹备下届比赛的过程中,从存在问题入手逐一改进。正是建立这种机制,使厦马一步一个台阶地走到了今天的“双金”赛事称号,在跑者圈里形成了“北有北马,南有厦马”之说。

去年和今年这两届可以说是创新阶段,在学习借鉴国内外马拉松办赛经验的基础上,陆续推出一些马拉松组织竞赛的方案。例如,第一个实行分区检录分枪起跑的做法较好地缓解了赛道容量不足的问题;第一个制定自己的“精英级选手标准”,只要达到该标准就能直接参赛;第一个实现用号码布指引选手参赛……

2019年的厦门马拉松,施建平作为竞赛总管,还将再次踏上征程。而连续举办了多年的厦马,也正向世界“六大满贯”马拉松赛方向努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