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姐妹反目成仇,一怒之下各自造了一座桥

明朝万历年间,地处浙北平原的水镇上,有一商贾人家,主人万青云积下了万贯家财,他膝下只有三个女儿,他不肯把女儿嫁出去,都留在家里招婿入赘。几年里,大女儿和二女儿先后完了婚,只剩三女儿还小,要再等几年。可是,万青云一次外出经商,不幸客死异乡,不久妻子也得病去世。万家年轻一辈不善理财,坐吃山空,没过几年,偌大一份家业,竟只剩几间小店铺支撑着度日。

这年初夏一天,大女儿万月英与夫婿钟贵福相伴去北栅外的娘家探亲。来到镇边缘,一条大河挡住去路。水镇四面环水,最大的河就在北栅,这条河河面宽阔,水流湍急,成了百姓进出的障碍。早先河上有座石桥,后来因地震崩塌了,多年来人们进镇出镇,只靠木船摆渡,时不时酿成事故。万月英和钟贵福小心翼翼上了渡船,一番颠簸,到了对岸,刚刚站稳,猛听河中响起一片惊呼:“救命,救命啊……”只见另一条渡船在河中心直打转,几个浪头打来,小船倾斜,船上人纷纷掉入河中。幸好附近有船救得及时,才化险为夷。这惊险一幕,看得万月英和钟贵福心惊肉跳。

夫妻俩继续赶路。万月英心有余悸,说:“好险,这河可真不好过。要是有座桥该多好啊!”钟贵福说:“那当然。可这桥谁来造?官府从来不管,总不见得私家掏钱吧?”万月英走着走着,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说:“私人掏钱造桥,难道不行吗?造好了,不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吗?咱们为什么不试试呢?”钟贵福听了,目瞪口呆:“造桥事好,可这钱呢?万家还有几两银子用来造桥?”“万家少银子,你钟家总有,可以借点嘛。”“我钟家是有些家底,但我们借了,拿什么还?”万月英点点夫婿脑门:“你真不开窍,渡船载客要收钱,修桥铺路也一样,可以收过桥费呀。”钟贵福一听,觉得有点道理。

回家与姐妹一说,二妹明英和三妹玉英一齐喊好。只是三妹有个顾虑:“造桥是善事,但收买路钱,似有不妥吧?”大姐说:“这也是没有办法,只要将成本收回,以后可以不收。”三妹想想也只有这样。姐妹们立即与工匠联系,核算下来需要白银万两。万月英夫妻将店铺卖掉一大半,再东借西凑,总算凑足这个数。仅仅一年工夫,一座三孔拱桥就矗立在镇北河上了。通行这天,周围百姓蜂拥而来,人山人海,鞭炮声响彻云霄。

万家的义举博得无数人交口称赞。过桥的人对付费没什么异议,反正摆渡也要花钱,从桥上过,更方便安全。由于来往人多,不到两年,万两白银就收回大半了。

万月英两口子眼看过桥费可观,暗地里就念叨开了:“守着这座桥,不是捧着个聚宝盆吗?”钟贵福说:“干脆,跟二妹三妹她们通个气,过桥费一直收下去便是。”他们满以为妹子们也会附和。可是二妹明英同意,三妹玉英就有意见了,说:“咱万家修此桥并非为了赚钱,主要还是为方便别人。哪一天一万两白银收回,哪一天就该免费通行。”可玉英的话其他人听不进,毕竟每日有数十两的白银唾手可得。玉英一个人斗不过两对夫妻四张嘴。大姐教训说:“父母去世,这个家我为长,以后得用这些银两来替你寻夫婿哩。”玉英说:“那我宁可不要一分银子,一辈子不婚配。”话说得过火,老大拍案而起:“你不听我言,我们真的不管你了。你一个人过吧。”当天,玉英就搬出万家宅居,住到一个小店铺里,靠做小买卖独自生活。

剩下老大老二两对夫妻,事情并不见得好办,老大还有小算盘。他们对老二夫妻说:“咱们亲姐妹明算账,造桥出钱出力,大姐大姐夫最多,今后收入,三七开,七分是我俩,三分给你俩,如何?”老二夫妻心里有意见,可不好意思说出来,只好默认。

老二明英拿着十分之三的过桥费,明明是白得的,可一想大姐两口子拿十分之七,心理怎么能够平衡?小夫妻俩常背地里发牢骚:“不是说一个家吗,轮到分钱,就是两个户头了?大姐他们明明欺负我们。”一天轮到他俩坐桥收费,看着上下桥的人摩肩接踵的,就动开了脑筋:“咱们是不是也修一座桥?这样所得的钱,不都归咱俩了吗?”一番计算,造桥肯定是合算的。老二夫婿家有人做官,为了借钱,他俩上门声泪俱下诉说“受欺”过程,苦苦哀求娘家给予支持。娘家人听后,当即表示愿意替他们筹措造桥的资本。老二夫妻雷厉风行,组织人马投入施工。又过一年,镇北河上就有了两座桥,两桥相隔近千米,相互竞争。

事情明摆着,老二造桥,是从老大那里多分了一杯羹。老大万月英很恼火,指责老二:“当初造桥,你们怎么不先出主意?”老二说:“你是想叫我们补偿你主意费?呸,没门!”言来语去得厉害了,老大自恃姐姐位尊,出手给了老二一个巴掌,老二哭着叫丈夫来帮忙。大姐夫钟贵福也赶来,双方打了一架,一对姐妹扯破衣裙,一双连襟鼻青脸肿。双方都觉得亏吃到顶了,一齐跑去请三妹来主持公道。三妹玉英虽二十出头,行事说话却很有棱角,她指着他们生气地说:“你们一个为钱,一个为利,半斤八两。姐妹反目,像什么样子?都给我滚吧。我不想听你们什么理。”

两对夫妻垂头丧气离开三妹店铺。还是钟贵福看出问题,一拍脑门:“咱们之间,争来争去干什么,为何不在别人身上下工夫?干脆,咱们将过桥费涨一倍,难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嗯,好主意!”老二夫妻豁然开朗。万月英也频频颔首。一时间,两对姐妹握手言欢了。

过桥费猛然上涨一倍,人们开始意识到,万家人造桥,并非为百姓着想,而是靠其渔利。于是说长道短,议论纷纷。话传到万玉英耳中。她原本不想过问姐姐们的事,这次终于忍不住了。这天晚上,她跑回家中,正遇上他们摆酒相庆,一见三妹,大姐二姐立刻面带寒霜:“你来干什么?”玉英道:“你们为什么要涨过桥费?”大姐说:“这是我们的事,跟你无关。”二姐说:“阿妹,你这样担心,是不是过桥付不起钱?我们到底是亲姐妹,你打桥上过,一律免费。这总可以了吧?”玉英顾不得计较,继续劝说:“自古以来,修桥铺路都是善事,只愿留名不会敛财。咱们姐妹囊中羞涩,姐姐和姐夫们筹资建桥,本钱来之不易,适当收点还债,也就算了。可你们不能靠此发财。周围乡亲已经有话,说你们黑心了。”万月英觉得难听,一摔酒杯,跳起来大骂:“三妹,你太不知趣了,是不是看我们要发财,你眼红心馋了?你想着让别人方便,那为何不自己也去造一座?”万玉英脱口而出:“造就造,我另造一座,让大家免费通行,让你们收不成费。”话刚出口,引来一阵哄堂大笑。姐姐姐夫们把三妹当成了牛皮大王。

万玉英回到店铺,越想越不是滋味。姐姐姐夫们的行为,促使她下定了决心:再造一座桥,让人们自由过河。

可这哪是一句话能办成的,钱呢?万玉英单枪匹马,要筹措万两白银,谈何容易!经过斟酌,玉英有了一个主意:募捐。

募捐先从镇上开始。无奈因为前两座桥,万家姐妹的名声坏了,玉英说得口干舌燥,镇上人相信的少,捐的钱更少。坚持了几个月,还不够造一个桥耳朵。玉英关上店铺,离开镇子,走村串户去募钱。一个姑娘家,每日里居无定所,食不果腹,过着叫花子似的生活。当时正逢大旱,农家的日子本来就苦,而大户人家都十分吝啬,玉英跑了无数的人家,还是募不到几个钱。

有一天很热,玉英在一户人家的门口晕倒了。醒来时,发现躺在一个屋子里,边上坐着一位陌生的妇女。原来这家主人发现她后救了她。玉英向大妈致谢。大妈问:“姑娘,看你细皮嫩肉的,不像个要饭的呀。”玉英掏出募捐书,说:“大妈,我是水镇的,想募钱造新桥。”刚说完这句,一个小伙子走了进来,接过话茬气冲冲地说:“造桥造桥,还不是为了自家发财。再这样下去,我们宁肯摆渡过了。”玉英忙说:“这位哥哥,你说得一点不错。我就是为了不让大家花冤枉钱,才这样做的。”小伙子早听说,水镇万家的老三与姐姐不同,当知道她就是玉英时,就相信了她的话。他不仅拿出仅有的一点钱,还对玉英说:“我帮你一块募吧。”大妈也说,让儿子陪着玉英,也好有个保护。

小伙子名叫于小三。他的姐姐就是过渡时落进镇北河里淹死的。此后两人风里来雨里去,一个个村庄,一户户人家走。钱多多少少募到一些,但还差得远。

这天,万玉英和于小三来到一个村庄,敲开一家富豪的门。开门的是个二十多岁的少爷,一见门外站着一位漂亮姑娘,眼睛一亮。玉英说明来意。少爷嬉皮笑脸地说:“好说,好说,请进来说话。”两人刚想进去,少爷却把于小三挡在外面。玉英坦然道:“小三哥,你就等着吧。”大门哐当关上,留下于小三在外面干瞪眼。将近两个时辰了,还不见玉英出来。于小三急得似热锅上的蚂蚁,正准备攀墙进去,大门一开,玉英终于出来了。她脸色苍白,咬着嘴唇,眉头蹙成一个结。于小三问:“他欺负你了吗?”玉英摇摇头,长长地叹出一口气来。

原来,这个少爷得知她是万家老三,又见她生得美貌如仙,就向她提了个要求,只要她同意嫁给他,造桥的费用可由他家包了。“那你答应了吗?”于小三急急地追问。玉英淡淡地点点头。于小三倒吸一口凉气:“可你知道他是怎样一个人吗?他吃喝嫖赌,五毒俱全啊!”玉英低声说:“只要有钱造桥,我就不在乎这些了。”于小三哑口无言,他没有想到,在玉英姑娘心中,桥的分量竟如此之重,可以用自己一生的幸福去交换。于小三虽然敬佩玉英,却也痛苦万分,为自己帮不了玉英而惭愧。其实玉英何尝不是心如刀绞,经过这一阵接触,她对于小三深有好感,她何曾不想与他结为终身伴侣。

玉英嫁到少爷家后,少爷一家却闭口不提造桥的事了。玉英几次催问,少爷总是以种种借口,搪塞敷衍。一次,玉英忍不住了,逼着少爷回答,究竟什么时候出资动工。少爷笑道:“娘子,你莫犯傻了,当初我不答应你,你肯嫁到我家吗?”玉英一听,知道上当了,悔恨交加,指着少爷厉声说:“我万玉英矢志为水镇奉献一桥,既然你言而无信,我无颜面对乡亲,就不陪你过一生了。”说完抓起一把剪刀,就要往自己胸口上扎。少爷吓得魂飞魄散,费了好一番劲才夺下剪刀。他哭丧着脸说:“娘子,实不相瞒,我以前的话,都是吹牛,其实我家并无多少家资,看上去威风,不过是空壳而已。”万玉英生气地说:“就算你没有余资,还有这些房子,总可以卖一些钱吧。”少爷大吃一惊,连连后退:“不行不行,这都是祖上的基业,父母死活不会卖的。娘子,你就别指望我家给你造桥了。”万玉英万万没想到,美好的愿望全部落空。

但万玉英没有放弃造桥的念头。通过婚姻得不到钱,只有继续募捐了。她不顾少爷一家的阻拦,手持募捐书四处奔波。一天,她在路上又遇到于小三。于小三关切地说:“玉英,你瘦啦,还只一年,怎么就成这模样了?”玉英说:“我一天造不成桥,一天就不得安稳。”于小三愿意继续帮助她募捐。玉英摇了摇头:“今非昔比,我已为人妇,虽不美满,总有了名分。你我孤男寡女一起走,不合适了。”于小三急了:“你不是只有一个愿望,想把桥造起来吗?只要行得端,不怕影子歪。我敬佩你的人品和毅力,所以愿意尽自己一份力。”一番话,说得玉英热泪盈眶。

万玉英锲而不舍的募捐行动,终于打动了许多人。两年后,万玉英召集工匠开工,一边造桥一边继续募钱。人们见到工程雏形,更愿意出钱出力了。第三座桥终于造起来了,它夹在两座桥的中央,成了百姓出入水镇的最佳通道。这座桥一通行,另两座桥的收费也就没法继续了。两对夫妻的发财梦结束了。

万玉英外出募捐,夫家认为她不守妇道,桥造好后,她被一纸休书退回娘家。没过多久,积劳成疾的万玉英无限眷恋地离开了人世。玉英姑娘死后,于小三在桥两头各树一碑,上面刻着“化来桥”三个字。

如今,这三座桥依然矗立,东边的桥叫万银桥,西边的叫万钱桥,中间的仍叫“化来桥”。斗转星移,小镇有了许多变迁,但三桥一直被视为水镇的象征。人们无论过哪座桥,都会很自然地想起三姐妹的故事。

(作者:沈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