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工作经验以下的互联网人,如何学习才会更高效?

对于很多工作年龄在5岁以下的互联网人来说,“学习”是个刚需。但与此同时,满世界看了一堆干货听了一堆课程之后并无卵用的状态却并不少见。

所以今天,身为一家始终关注互联网人的“学习”和“职业成长”的在线教育机构,我们想要跟大家探讨一个有趣的问题——5岁以下的互联网人到底该选择如何学习,才会更高效?

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依次探讨下这个话题——

1.该学些什么?

2.该如何学?

3.怎么判断学的东西好不好?

以下,逐次展开。

一.我们到底该学些什么?

既然是工作年龄5岁以下,我们的学习大概率肯定还到不了需要大量“认知升级”,需要大量“新思维”之类的层面,在这个阶段,我们的学习诉求应该很明确——就是为了让自己获得职业能力的提升,能够去解决更多更复杂的问题,能够让自己获得职业发展道路上的增值,让自己更值钱。

如果是这样,我们也许可以提炼出这样两组关键词——

1.岗位专有型工作能力&工作方法;

2.通用工作能力&工作方法。

具体解释下这两组词。

在互联网业内,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一个职业序列下,存在着诸多的岗位,这些岗位之间既有很多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是高度相似和通用的,又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较为专精的,只有该岗位才有才需要掌握的工作方法。

举个例子,在“产品经理”这个职业序列下,存在着前端交互型产品经理,后端产品经理,商业产品经理,数据产品经理等岗位,你会发现,在这些产品岗位之间,关于如何做基本的用户研究、需求分析、流程梳理、文档撰写、项目管理等等这样的一些工作内容,是所有这些岗位都共通的。

但同时,也许后端的产品经理需要能够懂得复杂产品架构和业务产品架构的搭建,而商业产品经理则需要能够去进行大量数据测算,搭建起来一套商业变现模型,这些,是只属于这两个岗位的“专有工作能力&工作方法”。

同理,在“运营”这样的岗位下,道理也相似。

一般来说,我们更建议大家先优先加强巩固自己的“通用工作能力&工作方法”,再考虑在“专有工作能力&工作方法”下有所突破,原因有2点——

1.通用能力足够扎实,学习专业能力才会更高效更事半功倍;

2.可能有一大半5岁以内的互联网人都还不是那么确定自己将来到底会Focus在哪个岗位上,这样的情况下,优先加强巩固自己的“通用工作能力&工作方法”,可能会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更有利。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引入另一个维度:时间。

简单来说,即便是要学习“通用工作方法和能力”,对于不同阶段的同学来说,要学习的重点也是不一样的,不宜拔苗助长。如果一个刚入行的同学非要去学一些高阶的方法,也许很容易出现无法消化无法理解的状态。

比如说,对0-1岁的运营来说,也许更适合去学习简单的文案撰写套路、常见新媒体账号的维系维护方法、简单的集中用户运营和用户管理方法等等;对于1-3岁的运营来说,也许更适合集中学习整体第三方推广的规划和具体操作、面向一个产品卖点的文案撰写、项目管理、指标拆解和规划等等;而到了3-5岁,也许更适合学习对于复杂运营问题和复杂项目的拆解、梳理,以及对于一个项目的运营规划和运营操盘思路等等。

所以,一个互联网人,或许应该先针对自己当前所处的阶段去充分巩固和加强自己的“通用工作方法&能力”,再来针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或是希望有所突破的职业方向来考虑是否需要针对性进行一些“专有工作方法&能力”的学习。

此处可以弱弱插入一则硬广了(不喜勿喷)——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三节课从2017年下半年以来,开始重新梳理了自己的课程体系。

在我们当前的课程结构中,每一个品类(比如产品和运营就分别是两个品类)下的课程被分为了“通用能力进阶课程”和“职位课程”两种,前者面向“通用能力”的提升,往往又会按照典型从业阶段被划分为P1、P2、P3三个阶段,逐次进阶,后者则聚焦解决特定岗位下的“专有能力提升”问题。

具体,不妨参考下面这张图。

我们认为,这样的课程体系,会有助于互联网人们的学习更高效,也更有针对性,帮助大家节省大量时间。

二.我们到底该怎么学?

明确了该学什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该怎么学?

先明确一个前提,那就是:对于职业技能型的学习,如果只是光听课,一定是没啥卵用的,你还得大量练。且最好是能够进入到一些真实的实践场景中去练。

在这个前提下,假如找到了合适的学习内容,常见的学习方式有两种:

1.自学;

2.教练式学习。

自学就不解释了,它相对自由灵活,成本也比较低,但基本上只适合于自制力极强,或者已经有了非常好的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极强的选手。但对大多数人来讲,学习还是需要有人督促有人指导的。

另一种方式就是教练式学习。

所谓教练式学习,就是类似于你请了一位健身房教练一样,ta首先会告诉你如何去做好一件事,然后在你实践的过程中还会给你许多反馈,告诉你哪些动作需要改善修正,并会与你有更多互动,比如帮你找到更多同伴一起练习和学习,鼓励和鞭策你坚持下来之类的。

相对来说,毋庸置疑,教练式学习对于大多数人一定是更有效的方法。

然而,在我们所处的互联网行业,也存在一个问题:“教练”可能天然是稀缺的。甚至,我们想要在某个领域内找一个靠谱的“教练”都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试着想想看你写了一组文案想要找人去指点你会有多难你就知道了。

如果你真的能够找到一个教练能够密切指导你的实践和练习,请一定要珍惜。

也基于这样一个认知,在三节课的教学体系中,我们也开发出了两种学习模式:自学班和魔鬼训练营。

自学班就不解释了,倒是可以说说“魔鬼训练营”。

某种意义上来说,魔鬼训练营就是希望最大程度实现“教练式学习”的效果,它有几个特点——

1.高强度实战练习,基本上你每花1小时听课,都要求你必须要花4-5小时去练习和做作业,并且所有作业都基于真实的互联网公司真实案例;

2.班级制,有班主任带班,有固定学习计划,有班级内主题讨论,班主任会狠命督促你做作业,长期不完成作业的,可能会被直接劝退;

3.邀请往期优秀学员作为助教对于现有学员的每一份作业都进行1对1批改和点评,完成不好的会要求重做;

虽然我们暂时没办法做到让行业内顶尖高手们去一对一的给你指导,但是我们已经尽最大努力去实现“教练式学习”的效果。

这里可以透漏一些数据:从三节课的数据来看,三节课的魔鬼训练营平均完课率在60%以上(我们对“完课率”的定义是所有课程都看完,且所有作业都有提交),而自学班的完课率则仅有不到15%。同时无论是从学员反馈,还是我们的后续跟踪数据来看,魔鬼训练营的学习效果都远远要高于自学班,这充分证明了“教练式学习”的价值。

三.怎么判断你要学的东西好不好?

最后,再讨论一个话题——假设你已经确定了要学什么,也确定了学习方式,那到底如何判断你要学的课程或内容是不是“真材实料”?

这里也有几个小的建议给到大家——

第一,要判断这个课程的老师是否“有料”。这里可以从两方面去评估,一个是老师有没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工作经验),这里看老师的背景和履历和ta做过些什么项目就能大致看出来;另一个就是看这个老师是不是善于去总结和提炼,能够把自己的丰富经验总结成独到的方法论,然后拿出来分享,这个部分可以看一下老师之前以前公开发表过的文章或者是演讲,来判断ta是否善于总结,是否能够深入浅出的讲清楚一些概念。

第二,要判断你要学习的内容是否逻辑和层次清晰,易于理解,能够指导你的具体实践。

要知道,互联网业内有很多工作方法和职能都是很复杂的,如果大的课程结构和逻辑梳理不清楚,很容易导致人越听越晕,越听越不知道如何着手实践。

这里也有几个关键建议——

1.建议认真避免“百科式课程”。所谓百科式课程,就是课程里讲的跟你上百度查到的东西差不多。比如一个产品经理的课程,如果只跟你讲了产品经理是什么,主要工作内容有哪些,需要具备哪些重要的素质就结束了,这就是典型的“百科式课程”;

2.避免“纯分享型课程”。比如说一个课程,只给你分享了3个案例,跟你讲这个案例是什么,当时怎么做的,牛逼在哪里,然后讲完就完了,这就是典型的案例分享,但你听完后,很可能还是不知道自己怎么才能做出来这样的案例。

对此,三节课的基本认知和坚持是——

一个课程,不仅要讲What和Why,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有能够指导大家实践落地的How。因此,我们所有的课程,一定都要求不能仅仅只是“开拓视野”和“启发型”的课程,一定要是“可练习”的。

为了判断这个问题,建议你可以花些时间去研究一个课程的大纲和介绍,也听听以往学员的评价,可能的话,最好自己能找1-2个过往学员具体了解下,到底这个课程的价值更多是“启发”,还是“可指导实践”。

最后,你还可以判断一下这门课程对于实践指导的价值有多高。

这个就简单了,重点看一下课程引用的案例、作业练习等有多新,有多有价值,有多独特,是不是真的完全贴合于你的实际情况就好了。

以上,算是整体给大家的一些建议。

最最后,让我们严肃认真的插一个硬广:

我们自认为三节课的所有课程,都是在符合上述认知的前提下被开发出来的,我们也对于它们能给你提供的学习价值和帮助充满信心,所以,我们愿意在此向你认真推荐三节课产品经理、运营和营销三个品类下的所有在售课程。

其中,如“策略产品经理”、“商业产品经理”等,都是最近才全新上线的业内第一门体系化的主题课程。

此外,如“增长黑客”、“大规模用户运营体系的搭建”等专有能力课程,也将很快上线。

以下是我们目前在售的课程体系,供你参考:

也再补充一句,三节课的课程报名情况还是挺火爆的,目前来看,我们所有课程的3月的魔鬼训练营班期余额已经不足40%了,如果要报名占座,还请快。

毕竟,新的一年已经开始,没有什么比在年初就能够扎实习得几项有价值的技能,走在其他人前面更能值得的事了,不是吗?

愿新的一年,三节课继续陪你学习棒棒,工资涨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