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这类生物生活在每个人体内,重量可能比大脑还重

日期: 来源:科普中国收集编辑:科普中国

一说起“微生物”,很多朋友的印象多半是和“脏”“病”“会传染”有关,而更了解微生物的朋友,则会认为微生物也有很多积极的作用——他们都是对的。近年来,大量研究都充分说明,在维持人类健康乃至地球环境的整体和谐中,微生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令人恐惧的新发传染病也在全世界范围内加速出现。微生物的故事,也因此时而激动人心,时而令人毛骨悚然。今天咱们就来简单聊聊微生物那些有趣的事儿。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微生物,渺小又巨大

之所以叫“微生物”,顾名思义是这些生物个头非常小,绝大多数微生物都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它们的集合体才能够被肉眼所察觉。

比如,细菌的个体微小,一个普通的针头上便可以容纳 1000 至 10 万个。而病毒就更小得超乎想象。根据病毒的种类的不同,一个针尖上或许可以容下 100 万或更多的病毒。

一茶匙海水中生活着约 500 万个细菌。当然,如果没有这些细菌帮助降解死亡的植物和藻类,生命本身也就不可能存在。但是,在同一茶匙的水中,病毒的数量可能是细菌的十倍。

不仅在水中如此,一茶匙的普通土壤中含有约 2.4 亿个细菌和 6 亿个病毒。而整个北美大陆上的人口数还不到 6 亿。

但是,如果我们换种算法,就会发现,微生物竟然也能跟“巨大”这个词扯上关系。

拿真菌来说,咱们最熟悉的大个体真菌,要算蘑菇了,在菜市场都是论斤称。而有些真菌,其体量更是超乎想象,比如一种名为蜜环菌的真菌,它占据了美国俄勒冈州东部超过八百万平方米的森林地面。

如果比拼体重的话,据估计,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和动物的总重量(或称生物量)约折合为 5600 亿吨有机碳。一项魏茨曼研究所(Weisman Institute)和加州理工学院科学家共同完成的研究显示,地球上 80%的生物量由植物体组成。

而地球生物量的第二大组成部分则是细菌(数目约为 5×1030 个),占全球生物量的 15%。真菌和古菌加在一起的生物量总和超过了动物。而更令人惊奇的是,病毒生物量超过了人类。

看到这儿,谁还敢小瞧微生物呢?

孤独?不,我包罗万象

有本讲微生物学的经典科普书里提到,奥逊·威尔斯说过“我们孤独地出生,生活,死去……”但如果看开些,就会发现实际情况正如惠特曼所说的“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

为什么这么说呢?

微生物无处不在,从生命出现以来便是如此,也包括我们身上。健康人的胃肠道内居住着约 40 万亿个细菌。基本上所有这些细菌都是无害的,或对身体健康有益处。像肠道、皮肤、口腔、呼吸道(肺和鼻腔)以及阴道,每一处都是微生物繁衍生息的小生态系统。我们身体所携带的微生物群落,被称为人类微生物组,总计有约 1.4 千克重,接近我们大脑的重量。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在 2008 年启动了为期五年的人类微生物组计划(Human Microbiome Project,HMP),该计划获得了极大成功。计划的研究发现实在令人震惊,可以不夸张地说,我们人类,或者进化上所称的智人人种(Homo Sapiens),其实就是一种经过长期演化的先进的微生物运载系统。正如美国记者迈克尔·斯佩克特所说:“微生物是人类自身的成分。”

据估计人体中共有 37.2 万亿个细胞,而大肠,也就是绝大多数体内微生物生活的地方,居住着 39 万亿个细菌。人类基因组约有 30000~40000 个基因,而我们的微生物组据估算包含 200 万~800 万个独特基因。可以说人类微生物组携带的遗传信息比人类基因组要大上百倍。

从这个意义上讲,99%人体携带的遗传信息实际是源于微生物。正如个体具有独特的指纹和基因一样,每个人所具有的微生物组也不尽相同。实际上,许多研究人员认为,微生物组可以看作是一种新发现的人体必需器官。

进击的耐药菌?以毒攻毒!

所谓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抗药性)就是指微生物抵抗抗生素的能力,这里的微生物可以是任何种类,而耐药性产生的生物遗传机制也各不相同。

目前已经有大量患者死于具有耐药性的病原体感染。由惠康信托(Welcome Trust)资助的一个项目曾在 2016 年估计,世界每年死于耐药性病原体感染的人数为 70 万。如果没有新的应对措施,或者没有更加有效的药物,这个数字将在 2050 年上升至 1000 万。这意味着每 3 秒钟就有人死于具抗生素耐药性的微生物,这个数字是目前每年癌症死亡人数的两倍。2013 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估计,美国每年耐药性细菌感染导致超过 200 万人患病,其中 23000 名患者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在分析了来自 114 个国家的数据后,于 2014 年发表报告指出,抗生素耐药性已在全球范围内构成重大公共卫生威胁。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发现,抗生素耐药性已经出现在“全世界的每一个地区”。几十年前可以轻易被治愈的简单感染,如今已演变成或可致患者死亡的严重感染。

抗生素耐药性是展现物种进化的范例。我们在环境中投放的抗生素越多,细菌产生耐药性的进化压力就越大。换句话来说,抗生素带来的选择压力导致了细菌中的物竞“药”择现象,进化出抗性基因的细菌才得以生存。因此,引起抗生素耐药性危机的主要原因就是在环境中滥用大量抗生素。

那么,谁应该为滥用抗生素负责呢?可悲的是,正是我们人类自己。

对此,同样属于微生物的噬菌体,或许能帮上忙,一种噬菌体只会感染特定种类的细菌。这种精准性使噬菌体成为极具吸引力的治疗手段,因为可以选择性攻击有害细菌,却不影响其他有益细菌。相对比,抗生素会毫无选择地抑制或杀死数千亿的细菌,无论它们是敌是友,或是与疾病毫无瓜葛的旁观者。

那么,细菌对噬菌体会产生“抗药性吗”?

噬菌体的情形与抗生素不同,噬菌体演化的速度也很快。结果,许多具抗生素耐药性的细菌却无法逃脱噬菌体的攻击。为了避免细菌对噬菌体疗法出现抗性,往往会使用数种噬菌体组合治疗。这一策略与联合使用多种不同抗生素治疗结核和其他细菌感染的方法类似,这使得噬菌体疗法非常具有潜力。

直至今天,把微生物看作是人类致命敌人的观点依然没有改变。然而,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这一看法仅反映了微生物所起作用的一小部分。因为过去几年的科学进步,我们现在知道,绝大多数的微生物(细菌、古菌、真菌、原生生物)或对人类无害,或是人类健康所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们是我们的亲密朋友。

《无处不在的微生物》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美]菲利普·彼得森

译者: 祁仲夏 / 曾辉

这是一本讲述微生物之两面性的读物:

它们既可以为人类健康带来好处,又可以是病原体,肆虐和摧毁我们的身体,并给人类造成严重危害。

本书作者——世界知名的传染病学专家菲利普·彼得森博士以深入浅出和引人入胜的讲述,通过历史视野探讨了人类对微生物的认知和理解:从早期的瘟疫和流行病及至近期的传染病疫情,如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埃博拉、寨卡和冠状病毒等。

本书还讨论了当代传染病领域的其他重要话题,例如如何面对规模日渐扩大的反疫苗运动、接种疫苗为什么重要,以及粪便移植这种尖端治疗手段的兴起等。

策划制作

来源丨《无处不在的微生物》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丨[美]菲利普·彼得森

策划丨丁崝

责编丨丁崝

审校丨徐来、林林


相关阅读

  • 这8种东西很脏,你可能天天用,却不知道!

  • 毛巾、牙刷、抹布、筷子等这些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日用品,每天都在接触我们的皮肤、口腔、身体……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不及时消毒、定期更换的话,它们有可能成为潜在的健康杀手
  • “科学”流言|隔夜茶喝了会中毒?

  • 流言:“隔夜茶,毒如蛇”,喝了会中毒。(图片来源:视觉中国)真相:隔夜茶没有严格的定义,主要是针对泡了过久的茶而言。通常,人们泡茶的水温在90-100摄氏度,一般的细菌都会被杀死,并且茶叶
  • 新发现!助力解决耐药性结核病

  • 近日,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李伟辉教授团队在研究中发现了新的第二信使受体Lsr2,揭示了c-di-GMP促进分枝杆菌分枝菌酸的合成,从而调控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分子新机理。相关成果以L

热门文章

  • 解码“新IT”的5个特征和3大价值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产业浪潮中,以智能设备、边缘计算
  • OPPO k1的低价高配真实么?网友:不看不知道

  • 近日OPPO一款新机OPPO k1,摒弃了高价低配,就连自家老大哥r17都要怼一下。更是放弃了请代言人,以往的OPPO手机还没出来,各路流量小生,花样美男的代言就先来了。还有线下销售人员的
  • 一招教你手机无限制成为一台新设备

  • 大家平时用手机去注册app,肯定会遇到检测设备异常,交易关闭,等问题 这个都是手机已经不止1-2次注册过此app,不断更换手机仅是一个暂时的方法,却不是长久之计,手机总归会用完
  • 从零开始如何开网店

  •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网购已经成为家家户户生活中离不开的一种购物方式了。网购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想要涉足电商事业,那

最新文章

  • 这类生物生活在每个人体内,重量可能比大脑还重

  • 一说起“微生物”,很多朋友的印象多半是和“脏”“病”“会传染”有关,而更了解微生物的朋友,则会认为微生物也有很多积极的作用——他们都是对的。近年来,大量研究都充分说明,在
  • 北京市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

  •   朝阳区垡头街道,高校师生和社工一起“跑工单、走流程、蹲点位”,参与“接诉即办”;大运河畔,中小学生走进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感受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最近,北京市“大
  • 让“真创新”受到“真保护”

  • 让“真创新”受到“真保护”——江苏法院知识产权保护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纪实创新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在于科技创新。近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