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互联网医疗试验:和滴滴一样实行抢单制,工作量翻倍也没问题

两年多来,名不见经传的西部城市银川在互联网医疗上名声威震。早在2017年,因为政策上的给力,互联网医疗界的大公司纷纷奔赴银川开设互联网医院,外界叹银川借此在医疗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

目前,这个200万人口的城市正打造国家级“互联网+医疗”示范区,其利用互联网工具推进医改的做法也受到瞩目。

马晓飞是银川市卫生健康委主任,也是银川市互联网医院建设的“掌门人”。聊起互联网+医疗健康,46岁的马晓飞像是唱起单口相声,有一肚子经验和想法想要分享。

资料图片

不到一个月前,马晓飞还身兼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现在,卸下院长职务,马晓飞蓄势待发,打算在银川继续大干一场,他要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的2.0版本。

其中一个具体的项目,是为银川人打造一个位于互联网云端的“健康广场”。

说起这个虚拟世界里的“健康广场”,马晓飞强调,这不是一个简单的App或者小程序,它更像一个医疗健康领域的“万达广场”。

“万达广场解决啥问题?你可以逛街买衣服,吃东西,看电影,可以出来跟朋友耍”。 就像这个名字一样,马晓飞和银川的计划是:先将银川全市的医疗资源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再将一个人从生到死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服务收纳进来。

为起这个名字,马晓飞和同事们开了一次专题会,争论了一上午。“只有起健康广场这个名儿,才能概括我们想要提供的服务内容”,他说。

在互联网医疗领域,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城市——银川的做法也渐渐得到了国家卫生健康委的肯定。“我特别希望大家都过来看看,看了你们就知道我没有吹牛”。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位于市中心,空间略显局促,并不宽敞。马晓飞领着一些记者,走进了门诊一楼大厅右边的远程影像诊断中心。

把远程诊断中心放在医院人流量最大的门诊大厅,更像是在“昭告天下”——基层医院看不了的片子,这儿的医生通过互联网就能帮你做出诊断。

一块大屏幕实时滚动着银川市远程诊断平台的最新数据,不到三十张办公桌配齐了电脑,像一间教室一样,排成六七排。

2018年6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曾经来这里考察。数年来,马晓飞站在同一个地方向包括李克强在内的不少领导干部做过汇报,主题都是互联网+医疗健康。

近年来,银川市提出要打造互联网医疗的五个体系:便民服务体系、远程诊断体系、线上门诊体系、慢病管理和康养体系以及产业体系。其中,远程诊断体系的地位特殊。

眼下,分级诊疗是医改的重要任务,但在医疗资源分布极其不均衡的现状之下,如何让患者愿意留在基层,这是一个难以解开的悖论和深化医改的矛盾。

一些地方采取的办法是让上级医院的专家下基层,但供给侧的资源本就不足,若是再发生资源错配,不是更加低效?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那就利⽤互联网。”基层的诊疗能力不足,首先是诊断能力有落差,如果拍了片子、做了心电图都无法做出疾病诊断,那病人如何愿意留在基层治疗?马晓飞认为,首要就是把诊断体系下沉到基层,通过传统的人力资源和手段无法实现,互联网这把钥匙能够打开通道。

在远程影像诊断中心,基层拍的CT、做的磁共振、超声影像都可以在平台上由市级医院副主任医师以上级别的影像科医生做出诊断。

互联网+医疗,不是建个屋⼦和平台那么简单,“最核心的不是表面上能够看到的设施,而是背后深度的运营机制”。

马晓飞先是打通了自己医院内部的的影像科室,让原先分散在医院CT室、核磁室、B超室的各影像科医生集中办公,提高效率。

此外,通过与第三方平台合作,全市的影像科医生都可以在云端办公。“平台是虚拟的,人员是融通的。”市属的六家医院医生,只要达到副高职称,有专业的诊断能力,达到资质就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做影像诊断。

“我们就像滴滴打车一样,建一个平台,那么多司机,谁闲着谁接单,实行抢单制”。马晓飞这样解释银川的模式。

“抢单”的背后有一套利益分成的激励机制。比如拍一张片子患者原先按项目缴费58元,现在提供远程诊断服务,患者并不会增加一分钱负担,但能够享受到的医疗服务是三级医院的诊断服务。

三级医院的医生可以按件提成,平台的建设方也可以提取一定比例的费用;基层医院的收入看似被分了一杯羹,但通过与上级医生的沟通合作,业务上能有所提升,患者愿意留在基层做后续的治疗,这也是对基层医院的激励。而三级医院也可以逐渐卸下大量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任务,他们可以腾出手脚,去应对更复杂的疑难杂症。这摆脱了对医院发展的束缚。

“我们做过压力测试,就算是现在的诊断工作量再翻一倍,也没有问题”,马晓飞向在场的记者断言,因为人员融通,没有边界,诊断能力还有巨大潜力可挖。

5月29日下午两点,在银川市远程影像诊断中心的大屏幕上显示,目前接入网络的医疗机构已经达到177家,银川市的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都加入进来,一个没落。中心还辐射到了周边的内蒙古、陕西等省份的邻近县市。系统运行了649天,已经完成实时诊断123015例。

对于这套模式的可复制性,马晓飞信心十足。

他自称秉持着开放的理念,“能合作的就合作”。“体制内有些事情能干成,有些事情光靠体制内的力量是干不成的”。他曾直言向李克强总理汇报,探索互联网医疗,要坚持的一个原则就是通过建立机制,满足各方诉求,实现多方共赢。

相关利益方除了患者、上下级医院、不同分工的医生,控费压力巨大的医保部门,还包括第三方平台企业。

“大家都愿意干的事情,最后才能成功”。

尝试这一“互联网医改”时,马晓飞同时也是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院长。他并不担心,病人分流向基层,大医院的盈亏会有压力。通过远程影响诊断中心,“市医院的品牌形象和技术正不断提升”,马晓飞说。

在银川,多方合作的另一个背景是,这里地处西部,不可能为建设互联网医院提供巨额的财政投入支持,主动匹配市场资源,吸纳多方力量更是现实所迫。

马晓飞一再强调,我们的模式是低成本、可复制的。“一些地方建个平台,动不动要上千万地砸钱,我们这个地方穷,再说如果银川市搞试点,是拿钱砸出来的,怎么去推,根本不可能!”

北上广的有些经验,在西部地区无法落地。原因就在于,“我们没这个财力,只能建立多方共赢的机制,来推进项目落地”,马晓飞向记者说。

他说,远程影像诊断中心这整个项目花了不到200万。记者有点不相信,追问他这200万钱都花哪里了?

“我跟你说200万花哪里了,我就买点桌椅板凳,拆了单间,装修一下这间房子,弄一块大屏幕,再整了点服务器。”

成本被压减了,但“甲方爸爸”马晓飞的要求可不低。他看过好几家第三方公司设计好的互联网平台,“没有一个满意的。”“买来的东西未必好”,他对记者说。平台方就按照马晓飞团队的意思来开发。

“互联网是工具,医改是目的,实现全民健康是最终目的”。当马晓飞在向他人介绍银川互联网医院时,他将这句话挂在嘴边,不时提起。

如果说远程影像和心电诊断中心,是助力分级诊疗,马晓飞在银川搭建的处方审核流转中心,则是触及了灰色的利益链。

和远程影像诊断中心如出一辙,处方审核流转中心的核心功能都在云端。

唯一的区别在于,“这个平台可不是医药企业替我们开发的,完全是官方开发的平台,保证数据安全,资料不外泄,没有潜在的商业利益”。这次,马晓飞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有了这样没有边界的云医疗平台,马晓飞推进银川医改的核心理念,就是让区域医疗借助互联网的覆盖能力,实现区域一体化。

可能是当院长久了,用他的话讲,“把银川市这么多医疗机构看成只有一家大医院,分级诊疗等医改就好推了。”

马晓飞甚至觉得,全国的医疗机构信息都应该打通,这是未来互联网医疗的大趋势。

处方审核流转中心是这一医改理念孵化出的又一案例。银川市二级三级医疗机构、基层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夫一开处方,线上线下的处方全部汇聚到审⽅平台和流转平台,人工智能监测了95%的处方,另外5%的处方经过人工审核。“如果药品的配伍出现问题,平台就反馈给临床医师,保证用药安全。”

平台的入口是银川市的医疗机构,出口则包括医院药房、满大街的零售药店、自助取药机以及第三方医药配送物流企业。

“任何医药公司来找我,我都同意你接进来”,马晓飞说,前提是要符合条件,配货的品种,进货的渠道,药店的规模,配送的能力,药品安全保障能力。“充分竞争可以带来药价下降”。

“我们把老百姓购药的自主权还给老百姓”。通过处方的审核与流转,患者拿到的是一张盖着“银川市处方审核中心”大红印章的处方笺,处方上除了患者个人信息和药品信息外,只有审核药师的签字,没有开药医生的信息。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医药代表找不到是谁开了这个药,从机制上斩断药品回扣的利益链。

“我当院长也不少年头了,天天抓药品回扣能抓住吗?医改的难题靠啥?靠科技的发展,靠模式的创新,靠机制的建设”,马晓飞总结说。

患者的处方信息同时也和个人的健康档案绑定,扫描处方笺上的二维码,患者可以进入“健康广场”,查找所有销售处方药的药品流通终端信息,可以查找离自己最近的药店,或者是药品价格最低的药店,或者选择配送到家。

马晓飞相信,“这个平台干的是医改的事儿,不只是审方”。公开透明的市场定价可以进一步压缩药品流通领域的价格水分。

马晓飞现在已经将银川6家市属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整合到一起,他下一步的计划是,打造纵向贯穿全生命周期,横向覆盖所有医疗健康相关服务的“银川市健康广场”。

对市民而言,整合的一个好处是,不用装那么多App;对医院来说,也避免重复建设。

“我们去医院挂号,到协和下一个协和的App,到301下一个301医院的App,北京人一年看病要下好几个app,这种App又是低频软件,一年用不了几次,谁天天去看病,是吧?”马小飞说,“我们一个平台全解决了。”

“老百姓不用一个个去挂,这个挂不上,再退出来,挂另外一个。”在健康广场上,对于各家医院各科室的号源一目了然,老百姓自己选择。

除了挂号,住院的床位信息也都统一“张贴”在广场上。“是选择单人间、双人间还是三人间,房间有啥配置,有没有WiFi,上面还有卫生间的照片”,马晓飞打开了健康广场上的住院信息,对着记者说,“跟你住宾馆是一样的,咱把宾馆那套搬上来就完了,老百姓是绝对需要的”。

目前,银川市的大医院基本取消了住院处的设置,入院和出院手续在床旁就能办理。

互联网透明敞亮的特点让就医的门槛降低了。同理,大型设备检查的预约也可以在健康广场上预约。

“现在的医院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啥设备都得买,但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马晓飞说,“我们把大型设备检查预约也放到网上,市一医院做CT要约到3天后,口腔医院现在去就能做,做完后,片子自动传到诊断中心。你说是不是很省事儿”。

健康广场还想占领健康宣教的阵地。“在我们的广场上搜一下包皮手术,至少有关的信息不会再是莆田系,而是我们三甲医院泌尿外科副高以上大夫来告诉你,这个病怎么治”。

未来,广场还考虑结合个人的健康档案有针对性、个性化地提供健康宣教信息。“啥叫广场?就是从你全生命周期,孕产妇服务、娃娃打疫苗,查询自己的健康档案,历次住院检查化验,都在这里。”

“那时候会丰满得不得了”,马晓飞这么憧憬着。

采写:南都记者 吴斌发自银川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