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用北斗替代GPS,现在要用开放麒麟把操作系统攥在自己手里

近日,我国首个桌面操作系统开发者平台“开放麒麟”(openKylin)正式发布。

需要注意的是,“开放麒麟”不是一个操作系统。作为一个“开发者平台”,它可以通过开放操作系统源代码的方式,让更多的开发者共同参与国产开源操作系统的开发。

这其实是一个“根社区”。这也意味着,我国桌面操作系统的“根”技术探索将从国外开源社区,转向国内开源社区。


从“缺芯少魂”谈起

操作系统有多重要?

过去几十年,中国信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被概括为“缺芯少魂”。芯,指芯片;魂,指的就是操作系统。

事实上,操作系统的确是基础软件的核心。像编译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等系统软件,以及大量的应用软件,都直接依赖于操作系统的支持,需要取得它所提供的服务才能正常运行。可以说,它具有不可或缺性。

但从世界范围来看,操作系统“王国”中也是存在“巨头”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7月,Windows在全球桌面操作系统市场的占有率为74.79%,远高于其他操作系统。

这意味着什么?

远的不提,俄乌冲突以来,由于微软、谷歌、Ubuntu等停止对俄市场服务,俄罗斯境内用户目前已经无法正常下载Windows 10和Windows 11系统安装程序。同时,俄用户也无法下载用于安装操作系统的Media Creation Tool应用程序。

安全!安全!安全!

这样的警钟,早在1999年就敲响过。那一年,倪光南院士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呼吁要“基于Linux发展自主操作系统,建立中国自主、完整的软件产业体系”。

他认为“桌面计算机领域需要打破Wintel的垄断”。理由是:Windows操作系统和英特尔CPU,是构成Wintel体系的关键核心技术。如果一味采用Wintel体系,必然在这两项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既无法保障网络安全,也无法保障产业发展。

2000年,“国产服务器操作系统内核”被列入国家“863计划”攻关项目。从那时起,绕开“X86+Windows”阵营,扶持国产操作系统,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科研议题。同一年,中科红旗成立,成为国内首家操作系统厂商。

此后20余年,中国桌面操作系统事业浮浮沉沉。尽管直到如今,在国内消费市场上的占比仍不足5%,但还是点亮了星星之火。


openKylin官网截图

为什么要开源?

开源,就是开放源代码。在新兴的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开源代码的比重超过八成。用倪光南院士的话说,开源既是发展模式,又是商业模式。

作为典型的开源系统,Linux标榜的就是开放源代码、没有版权,可以免费使用和自由传播。国际上由此派生出了不少社区版本。比如最近断供风云中的ubuntu,就是在短短几年里从Linux初学者变为黑马,吸引了大批开发者,成了世界上最流行的Linux系统之一。

在中国,国产操作系统也普遍基于Linux进行内核研发。除了早期的红旗Linux,后来的中科方德、优麒麟、银河麒麟、COS操作系统,中兴新支点、统信UOS、深度Linux等都涉身其中。

但操作系统易建,开源生态难搭。中国工程院院士廖湘科认为,我国基础软件产品的核心技术过度依赖国外开源社区,具体表现为“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平台,在开源社区的贡献也相对分散,基础软硬件技术创新性不高,且难以实现共享”。

“开源”,一是可以汇聚资源,带来很强的创新竞争力;二是可以通过共享共治,降低创新的成本。

此前,华为先后将“鸿蒙”和“欧拉”捐赠给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这是我国在开源领域的首个基金会。除了华为,该基金会的联合发起单位还有阿里、百度、浪潮、360、腾讯、招商银行。

而在桌面操作系统领域,“开放麒麟”想要做的是聚拢桌面操作系统研发里最精锐的国家级产业和学术队伍,共同把生态、人才、技术聚拢在一起,打造更加丰富的Linux操作系统生态,填补我国桌面操作系统根社区的空白。

而且,中国的开源开发者数量及其贡献,都不容小觑。

“预计2025年,中国开源开发者数量将会达到1亿。预测到2030年,中国开发者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开源群体。”倪光南院士直接指出,我们的角色经历了从使用者、参与者向贡献者的转变。

不过,他在2018年4月举行的“新时代网络安全高峰论坛”上的发言更能表达决心。

“桌面计算机领域需要打破,在卫星导航领域,我们已经能用北斗替代GPS,在桌面计算机领域应以此为榜样,加快推进用安全可控的桌面计算机技术体系替代Wintel体系。”他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