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赤子|王逢瑚:心底无私天地宽

无私,是所有认识王逢瑚的人对他的评价。他心里装着祖国、装着人民、装着学生;他克己奉公,务实工作,三十年如一日,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无私地奉献给了高等教育事业。

责任,牵引他回国效力

1987年,在东北林业大学工作5年的王逢瑚被选派到英国留学。在英国威尔士大学,王逢瑚一待就是5年,在研究人造板的应力释放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1992年,王逢瑚的博士论文引起了英国皇家建筑研究院专家的重视,他们向王逢瑚发出邀请,希望王逢瑚毕业以后能够去那里继续进行科学研究。美国的一家公司甚至特意派代表到伦敦面试王逢瑚,邀请他去工作。但是王逢瑚却婉言谢绝了,他说:“我已经决定要回到中国。”

问他为什么要放弃国外相对优越的生活,王逢瑚的回答很实在:“国外再好,毕竟不是我的家。一想到那些老先生们还在讲台上恪尽职守,我就觉得我不能当逃兵。我是一名党员,是国家培养了我,现在我学到了一些本领,回国是我的责任。”

王逢瑚说,他之所以一定要回国,还有一个“私心”——儿子6岁就跟他出国,在国外待了几年以后,儿子已经快要忘记中文怎么说了。王逢瑚说:“中国人不学中文怎么行!”

王逢瑚一直把自己的回国当成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但如果我们联想到那个年代的出国热潮,就不难体会王逢瑚回国的可贵。

1992年年底,带着一腔的爱国之情,王逢瑚回到了培养他的东北林业大学。一家人挤在一间只有11平方米左右的合厨里开始了新的生活。那时王逢瑚和爱人每个月的收入加起来只有六百来块钱,几乎每个月他们都要把在英国攒下的英镑兑换成人民币贴补家用。多年后,我们问他是否后悔当初的选择,他毅然地说:“我培养了这么多中国的学生,他们能够为祖国的事业发展作出贡献,这体现了我的人生价值,远比享受什么样的物质都重要。”

1993年已经是王逢瑚任讲师的第六个年头,学校想晋升他为副教授。可是王逢瑚认为自己出国那几年并没有在学校任教而谢绝了学校领导的好意。他说:“虽然晚晋职称会对收入以及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但在我自己认为条件欠缺的情况下晋职,会让我的心里不踏实。”

使命,激励他岗位建功

回到东北林业大学以后,王逢瑚一直把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当成自己光荣的使命,并在高校教师这个岗位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在木材研究领域,王逢瑚编著的《木质材料流变学》被指定为全国研究生通用教材,而此前关于木材流变学的研究只是作为木材学中很不起眼的一小部分,可以说王逢瑚的著作具有开创性意义。而作为中国林学会木材工业分会副理事长、东北林业大学设计艺术学(家具与室内设计)学科带头人,王逢瑚不仅在国内小有名气,在国际上也是备受关注。美国木材科学学会把MarraAward的一等奖授予王逢瑚,在德国举办的国际家具设计比赛邀请他去担任评委,而此前还从未有亚洲人担任过此类比赛的评委。由于王逢瑚在科研方面的突出贡献,他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虽然王逢瑚在学术上取得了众多成就,可他总说,搞科研就是做一块铺路石,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如果能把这种研究往前再扩展一步,就可以让后来人能够站到更高的起点上。

对于教书育人,王逢瑚经常说,每名学生只成长一次,学生的教育不允许一点马虎。所以王逢瑚的每堂课都不糊弄,最新的科研成果、最新的学术动态他总是张口就来。“上王老师的课,感觉特别解渴。”他的学生牛晓霆说。

王逢瑚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所以他从来不“挑”学生。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胡英成在考研之初曾经面临很大的困难,“由于我是专科生,基础比较差,是王老师一步步地引领着我,让我开阔眼界,给我更大的平台,我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胡英成说。现在已经有近百名硕士生和17名博士生经过王逢瑚的培养走向了社会,其中有很多像胡英成这样取得辉煌成就的学生在祖国各地工作着。

虽然王逢瑚的时间被行政事务挤占了很多,可他对于学生的事丝毫没有马虎。王逢瑚的博士研究生刘冰的论文共有10.3万字,足足160多页。刘冰把论文交给王逢瑚一个星期以后,王逢瑚找她反馈修改意见。拿过修改后的论文,刘冰非常感动:“老师时间那么紧,可是对我的论文看得非常仔细,连标点符号的错误都帮我修改了过来。相对于有些老师只看了两三个小时就把学生论文返回,王老师真是太认真了。”

问王逢瑚是如何协调科研与行政工作的关系,他说:“就是少睡觉呗。”多年来,王逢瑚几乎每天都要深夜两点才能睡觉。问他累不累,他说:“累已经习惯了,论文是学生心血的结晶,我不能对付人家啊。”

务实,为他赢得口碑

王逢瑚不仅是一名教师,还历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院长,教务处处长。王逢瑚说:“我本人不善交际,对于当官更是没什么追求,我更喜欢在实验室,做一点研究。”虽然如此,但是当组织需要他去担当行政职务的时候,他还是没有推辞,“当官是让我为大家服务,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对党员的基本要求,我一定会服从组织的安排”。

教务处面对的是全校的教师和学生,肩负着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任。上任之初,王逢瑚就要求全处同志要踏实工作,切实提高服务意识。他说:“教学质量的提升是隐性的,我们的工作不能花样太多,一定要扎扎实实。教师和学生找到咱们,一定是有自己没法解决的困难,我们一定要尽心尽力地去帮助他们,不能让教务处成为‘冷衙门’。”

每当有人到王逢瑚的办公室,只要不是特别忙,临别时,王逢瑚都会亲自把他们送出门。如果有人需要到相关的科室办事,王逢瑚还会把他们亲自送到相关科室,让相关人员为他们服务。所有认识王逢瑚的人都说:“不管对谁,他都是笑呵呵的,特别慈祥、和蔼。”在王逢瑚的带领下,教务处的工作作风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变化——各办公室都开门办公,对师生的服务明显热情了很多。

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王逢瑚不仅亲自带着教务处的同志参加期末大巡考、期中教学检查,还多方呼吁为普通教师进修培训增加机会,为课程建设争取经费。

据时任教务处副处长翟雪峰介绍,2007年王逢瑚任教务处处长以后,仅当年参加进修的教师数量就比过去8年的总和还要多。曾在华东师范大学进修4个月的任冰说:“进修不仅开阔了我的眼界、拓宽了我的专业知识,还让我学到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教学方法。以前只有少数的尖子教师有机会出去进修培训,现在我们普通教师也有了这样的机会,这是学校为我们教师办的一件大实事。”

王逢瑚的务实不仅体现在狠抓本科教学质量这样的大事上,在小事上他一样毫不含糊。据教务处教学质量管理岗位负责人李德才介绍,每年年初的工作计划,王处长都会逐项审查,看这些计划能否真正落实,“不能办的也写进计划,那不是成了空头计划吗?”王逢瑚务实的工作作风为他赢得了非常好的口碑。就连很多已经退休的老同志,都会经常去王逢瑚的办公室坐坐,就为了跟他说说话儿。

正气,使他生活幸福

由于教务处肩负着处理教学事故的任务,所以难免会有一些犯错误的老师找到王逢瑚,想要免于处罚。甚至有些老师还会找到一些领导出面说情。可是王逢瑚总是会实事求是地请老师按照规定“对号入座”,“老师都是讲理的,你跟他把道理讲清楚,他还是能够接受的。”王逢瑚说。

问王逢瑚会不会有老师想要通过送礼、走后门这样的方式开脱,王逢瑚笑着说:“可能他们想要送之前都会先打听打听吧,知道我‘一本正’,也就不来碰这个钉子了。”

王逢瑚的“一本正”让他觉得非常幸福:“物质和权力的追求是个无底的洞,一旦你开始了那样的生活,你就会活得非常累。如果你从来不去开那个口子,以后自然就会少了很多麻烦。这样的生活简单、没有压力。”

王逢瑚不爱钱是出了名的。几年前,学校设立了一级岗、二级岗奖励,获评者将得到一年几万元的奖金,虽然王逢瑚的科研、成果足以获评,可他从来不去申报。他说:“虽然钱是重要的,但它不是最重要的。我拿了学校的工资奖金,就应当去做科研,我不能因为有了什么成果而向学校伸手要钱。”

王逢瑚的正气不仅体现在清正廉洁上,更体现在学术研究上。“虽然我们的研究工作都是在王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甚至很多论文都经过王老的反复修改,可是每次我们把他的名字放到论文的第一作者时,他总会在修改的时候把自己的名字放到后面。”王逢瑚的研究生刘冰说。由于王逢瑚对学术的严格要求,学生们对于科研一点都不敢马虎,有时为了一个科研数据,刘冰要做实验、刷试管到凌晨,虽然辛苦,但她从未想过去“编造数据”。她说:“老师常教导我们科研就是求真,数据是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的,编的数据只能满足我们写论文的需要,却不能体现‘真’,如果我去编数据,就太对不起老师了。”

王逢瑚对物欲、权欲没有追求,他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能够踏踏实实为祖国、为人民做一些事情。有人不理解,一个人怎么能够做到真正的无私?王逢瑚说:“为别人服务,你会有一种被需要的幸福,这个‘被’字体现了你的价值。”爱因斯坦说过:“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王逢瑚正是用自己无私的胸怀,创造了一片和谐宽广的天地。

作者|孟姝轶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