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白玉熏香炉市场价值

“日照香炉生紫烟”谁都读过,但却未必谁都记得这写的是香炉峰的景色。在李白笔下,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生起一片紫色的烟霞。香炉,自古便是备受诗人喜爱的雅物,烟雾缭绕中,凝神静气,尘世便远离了。

“炉”之名最早记载见于《周礼·天官》:“炉之名始见于周礼冢宰之属,宫人寝室中共炉炭。”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作为烧炭取暖及烧烤熟食之铜炉。以熏香为主之功能,则见于汉代,藉由博山路香烟缭绕,似云雾蒸发,如处仙境之感,应和当时盛行之神仙思想。唐代时期,熏香风气亦行于民间。至宋代,熏香风气更盛,有“点茶、焚香、挂画、插花”为文人四艺之称,各式材质、造型之炉具应运而生。直至明代,古籍记载宣德时期因暹罗(泰国旧称)进贡良铜而铸造鼎、炉等器,并镌铸宣德款识,精仿古代佳器之典雅款式而成,明清时人莫不以收藏“宣炉”为珍。清代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以“孝”治天下,康熙时期祭祀风气盛行,乾隆时期成为社会发展空前繁荣的时期,制作了一批精美的香炉。香炉的款式很多,有大、小、方、圆、长,短不一;质料也有铜、铁、锡、玉、石、陶瓷之别,以示身价有异;刻着不同的花纹和文字,表示用途各别不同。

玉制香炉最早见于汉代,唐宋时期开始发展,明清时达到顶峰,在宫廷、官员家中广泛使用,且工艺精湛,无与伦比。此白玉云福纹香炉,选材精,由整块玉料雕琢而成,用料上乘,玉质温润细腻。其炉身圆鼓,主题纹饰为祥云纹,肩部刻如意云头纹,腹部镂雕万字福寿纹。整体器形规整端庄,古朴大方,观其雕工、造型、玉质,具有用料精良、加工细致、设计上追求造型与图案的完美性等特点,当为清中期制作工艺,仿古却不同于古,是以玉仿制古代非玉器皿,其作为文房清供,于富丽中增添古雅之姿,实为精彩。晚清时期,社会动荡、民生凋敝,香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香料贸易和香炉生产都难以维系。不仅如此,作为香文化与香炉造物的主要受众群体——文人阶层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在国家危难之际,焚香、品香的行为显得那么不合时宜,于是,这种融入国人血脉的精英文化模式和优雅生活方式渐行渐远,逐渐走出国人的书斋、琴房、卧室……薰香也失去了以往追求性灵的精神功用,而仅仅作为祭祀仪式被保留在宗庙祭坛中,只留余韵悠远,供后人无限追思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