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学生从路边摆摊卖书到开书店,两年赚二百万

读书能不仅能刺激人的精神,还能减少人的压力,增长人的知识,平静内心等等。因此书店往往能拥有很多的人流量,读书对人只有益处没有坏处,在闲余时暇读一读书,在放松心情的的同时,还增长了知识。下面这个大学生在大二的时候就开启了书店,二十四岁就转到了“第二个”一百万。

施超高考完就开始整理家中的书,准备去卖掉。“要有舍才有得,所以打算把家里面的一部分书卖掉,于是我去家附近的广场上摆地摊。两三百本旧书不到一个星期就卖完了,我看销售量还不错,就去图书市场又淘了三四百本书,新的旧的都有,都是我认为的好书。那个暑假我大约每天能赚70元,花自己挣的钱特别开心。”施超讲述起了自己第一桶金的由来。

即使上大学以后,施超也没放弃自己的图书销售。施超说:“刚刚进大学时,还有很多地方需要适应,所以大一只是趁周末时在学校里摆摊儿卖点书,规模很小,我自己一个人干,慢慢地攒了一些钱。”不知不觉,施超靠摆摊儿,在大二时已经攒下了近10万元,于是开一家书店的计划浮现在施超的脑海里。

他回忆起办超然书斋的经历:“学校考虑到是学生创业,所以就免了房租,给我提供了80多平方米的场地。书店开起来后,人气还挺旺。有个外语学院的同学经常来书店看书,渐渐地我们也成了朋友,经常一起分享读到的好书。后来他也告诉我为什么喜欢我的书店,一是书店里的书都算是精品,随便抽一本都读得下去;其二便是书店提供免费的茶水、无线网络等,阅读的环境很好。”

其实实体店的书店并不怎么赚钱,甚至于为了维持书店的运营,施超开始去成都的高中销售课外读物。施超说:“我当时是跟出版社合作,拿着我选出来的书单,找高中学校的老师谈,然后再让同学们从书单中选出书,我再反馈给出版社,然后备货、送货。这样子没有中间商一层层赚,我拿到的货源比一些大型连锁书店都便宜,所以最后书送到同学们手上时,价格也要比定价低。而且为了让学校老师、同学解除后顾之忧,我都是先向出版社垫付货款,同学们拿到书了,再把钱付给我。”

慢慢的,施超感到自己一个人单打独斗忙不过来,于是开始“招兵买马”。“我当时找了10个人跟我一起做高中学校的图书销售,10个人中六七个是我中学的同学,他们高考后去了不同的省份,这样我的业务就扩展到了上海、江西、湖北等地方,那些同学也获得了勤工俭学的机会。”施超表示很庆幸能找到这么一群用心做事的伙伴。

为了方便跑业务,施超在大三时便买了自己的第一辆车,最后发现销售图书竟然已经给施超带来了近乎二百万元的收入。施超说:“从上大学以来,我就没花过家里一分钱了,每年还会给爸妈寄两三万元,这都是自己挣的。”施超认为能够自食其力是值得自豪的。

施超是一名江苏小伙,从小就在苏北小城宿迁长大。虽然父母收入一般,文化也不高,但是给施超买书却从未吝啬。“爸妈都很朴实,从不给我讲什么大道理,只是培养了我读书的爱好,从书里学知识、学道理。

我从小学认字开始到高中毕业那段时间读了超过1000本书,中外名着、人文百科、各类杂志我都读。”施超说。施超认为,那1000本书,不仅让自己拓宽了知识面,丰富的阅读对于他的创业也大有裨益。施超说:“因为阅读让自己收获了很多,所以我就想把阅读推广出去,让更多的学生放下手机,拿起书本。”于是,施超将自己的创业项目初步选定在了图书销售上。

“由于从小施超就读了很多的书,所以他对自己要销售的图书,选择起来比较得心应手,懂得如何判断一本书是不是好书,也清楚什么书适合什么样的读者。”施超认为自己的阅读习惯也为创业中的销售助力不少。

慢慢的施超的腰包开始鼓了起来,施超就开始思考要怎么回馈社会。他说:“比如我们书斋每年会拿出一部分的收益资助学校的一个创业者联盟,帮助有想法的同学启动计划。另外每年学校的大学生们去山区支教时,我都会托他们给那些山区的学生带去课外书,每年都会捐出2000本。”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很精确的用在了施超的身上,他的成功,与父母从小对他读书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甚至于没有他所读过的那1000本书,施超都有可能还没有成功。所以很多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来自生意我最行,创业家系授权发布,略经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 下载创业家APP,读懂中国最赚钱的7000种生意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