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已来,学习运用物联网,是立于不败之地的不二法门!

物联网之父、麻省理工学院执行董事凯文·艾什顿教授

学习物联网知识,必须了解物联网的前世今生,这就离开不物联网之父、麻省理工学院执行董事凯文·艾什顿教授。

物联网之父、麻省理工学院执行董事凯文·艾什顿(KevinAshton),1969年出生于英国,如今久居美国的“科技控”,在1999年最早提出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这一概念。

随后,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在突尼斯举办信息社会世界峰会,才正式确定了物联网的概念,并介绍了物联网特性、技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信息世界的“第三次浪潮”。

在物联网的时代,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都可通过广泛的信息化网络紧密相连。如今,物联网已在智能交通、智能电网、远程医疗、智能家居等领域成功应用。

相比于被誉为“互联网之父”的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 Lee),还有被冠为“鼠标之父”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Douglas Engelbart),最早提出“物联网”概念的凯文·艾什顿(Kevin Ashton)显得不为人知。

物联网的起源

一、物联网的起源:一只口红引发的思考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艾什顿加入宝洁公司做品牌管理,负责发布玉兰油彩妆系列。当他走入零售店铺巡视时,发现了一种棕色的唇膏总是处于售罄的状态,而库存里却还有不少。一开始,凯文·艾什顿被告知这只是偶然的现象,但经过调查,他发现至少在十家店铺中,有四家存在同样的问题,没有在货架上有针对性的摆放正确的产品。

当时,零售商利用条形码管理库存,但是这并不能帮助他们选择应该在货架上摆放何种商品,因为条形码无法跟踪物品的位置信息。而零售商推出的会员卡中,会内置一种应用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无线通信芯片。

这让凯文·艾什顿产生了灵感,如果在口红的包装中内置这种芯片,并且有一个无线网络能随时接收芯片传来的数据,零售商们就可以获知货架上有哪些商品,及时知道何时需要补货了。

于是,凯文·艾什顿开始在宝洁公司的内部讲座中使用“物联网”的概念,认为移动互联技术可以使得万物相连,帮助人们更好地做出决策,这才引起了广泛关注。

当时作为麻省理工学院(MIT)赞助商的宝洁公司遂派艾什顿与MIT合作进行研究,于1999年10月1日,成立了自动识别(Auto-ID)中心,将物联网的概念变成了现实,专注研究RFID技术以及智能包装系统。

这样才有了今天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的 Auto-ID 中心。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以感知为目的,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网络。其突出特征是通过各种感知方式来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结合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进行信息的传递与交互,在采用智能计算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提升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云服务

二、物联网的发展

自从 1999 年,麻省理工学院研究 RFID 技术的 Auto-ID 中心主任凯文·艾什顿教授提出了早期的物联网概念,即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和条码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从而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物联网已经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概念也不仅仅局限于 RFID 而是进入到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时代了。

(1)物联网在国外的发展

到了 21 世纪,RFID 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应用的广泛普及,为物联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全球各国都掀起了对物联网研究的热潮,发达国家都在抢占物联网的战略制高点。

2009 年 1 月,美国 IBM 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提出“智慧地球”构想,其中物联网为“智慧地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就职演讲后已对“智慧地球”构想提出积极回应,并提升到国家级发展战略。

2009 年 7 月,日本提出了“i-Japan”的新一代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目的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实现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

2009 年 10 月,韩国出台了“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旨在发展自己的物联网基础设施。

2009 年 11 月,欧盟推出《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制定了一系列物联网管理规则,建立了有效的分布式管理构架。

脑科学与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

(2)物联网在国内的发展

2009 年是中国的“物联网元年”,温家宝总理首次提出要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并在 2010 年 3 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明确提出将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纳入重点产业振兴计划,将物联网的发展真正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此后,科技部将传感网以及传感技术的研发计划明确列入《国家“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相关政策文件中。工业和信息化部于 2010 年 9 月 11 日成立了传感器网络标准化工作组,加快制定符合我国发展需求的传感网技术标准,并开始统筹部署宽带普及、三网融合、物联网及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并将物联网列为我国信息产业三大发展目标之一。

国家政策的推动,加速了物联网在我国的发展步伐。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各级地方政府迅速开展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和试点项目建设,出台了大量扶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无锡市规划设立了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上海在嘉定区建立了上海物联网中心,北京市也已启动物联网 5 年规划;大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开展物联网相关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各种产业联盟、企业联盟纷纷组建,在标准制定、技术研发、市场环境营造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从 2009 年开始,中国移动相继推出包括交通物流、电力抄表、智能楼宇、路灯监控、环境监测、安防监控及电子支付等一系列物联网相关解决方案。

物联网标准化及体系范畴

二、物联网的未来

物联网与人的神经系统类似,因为二者事实上均是由传感器组成的分布式网络。正如人类通过将收集到的外部信息传入位于大脑的“云处理中心”进行分析,从而创造出一幅连续的、实时的、流动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画一般,物联网也在通过分布越来越广的传感器收集并分析信息。

物联网正在将互联网变为庞大的神经网络,这是一个关于人类、关于地球的神经系统,决定了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从而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决定。

随着数码相机、智能手机等高技术的普及,物联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已经超出预想,如数码相机和社交网络上人脸识别等功能的结合,可以让人轻松从照片上判断出你所处的位置;手机上安装温度传感器可监测体温等;谷歌地图不仅能够告诉你所处的位置,还能预测哪里可能会发生地震……

我们人类在21世纪最大的挑战就是为地球搭建神经系统,不过现在这项工作已经在进行了。

不过,物联网的普及有时也很难被察觉。人们可以看到每年全球大约有30亿智能手机被卖出,但却忽略了其实每年有40亿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射频识别芯片(RFID)被卖出,广泛地用于零售、供应链、安保、酒店管理等领域。

促进物联网发展的两个定律“摩尔定律”(Moore's Law):即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至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以及“库梅定律(Koomey ’s Law),即每隔18个月,相同计算量所需要消耗的能量会减少一半。这两个理论基础决定了物联网的无线传感器未来可以利用更小的电量消耗来达成更快的处理效果。

不久前,凯文·艾什顿刚刚完成了一部著作,名为《如何让马飞起来:创造、发明以及发现的秘密历史》。

在这场从互联网向物联网的转型中,如何靠卓越的眼光和勇气抓住机遇,“让马飞起来”,是每一个企业的梦想。

索尼、戴尔、微软、黑莓等很多企业都难免经受了在互联网时代达到发展高峰,又在物联网的时代面临企业价值下滑的局面。相关企业只有加大在物联网领域的研发,并通过把研发成果商业化才能规避该风险。

很多公司都已经把物联网时代的挑战转化成了新的商机。如特斯拉已经从研发单纯的电动车到开发相关手机应用,满足用户可以实现用手机远程控制停车的需要;谷歌收购了智能家居设备制造商NEST,作为进军该领域的跳板,其研发的可穿戴设备谷歌眼镜也搭载了各种传感器,成为物联网的一个重要一环;贝尔金公司从单纯的研发插销板,转向了基于Wifi的无线充电技术……

更令人欣喜的是,如今物联网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越了我们所在的星球,而扩展到了外太空。“好奇号”火星车就是物联网应用的成功范例。

“好奇号”搭载的无线传感器使得自动导航成为可能,它甚至还有自己的推特账户,可以不断地进行“自我宣传”,与人们互动。它拍下火星的照片,上传地球的网络,让我们这些地球人可以一睹外星风貌。

未来已来,学习运用物联网,从个人到企业都是立于不败之地的不二法门!

基于价值的结果才能让物联网腾飞,学习物联网技术,到西安北邮在线教育。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