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印记丨蒲氏剪纸传承人蒲爱文:一把剪刀相伴到老

蒲爱文手把手教学生剪纸。

在新晃侗族蒲氏剪纸传承人蒲爱文的记忆里,30 多年前,当她只有四五岁时,就依偎着妈妈剪纸绣花。那些漂亮的图案就是她对美的最初记忆。她学着妈妈的样子,拿起剪刀,“咔嚓咔嚓”地尝试剪绣花的样稿。从此,剪刀一直相伴至今。

“也许是从小耳濡目染,我学得很快,不过我始终觉得妈妈比我剪得好,遗憾的是她已经过世了。”想起妈妈,蒲爱文不禁伤感起来。只有剪纸进入佳境时,似乎又能回到儿时,回到妈妈的身边。因为在蒲氏家族的妯娌和女儿中代代相传的蒲氏剪纸充满着快乐温情的气息与童年的记忆。

蒲爱文介绍,新晃侗族蒲氏剪纸是蒲氏家族特征与侗族文化交融的产物,源于新晃以及天柱、三穗等县的蒲氏家族,最早可追溯到北宋时期。剪纸题材以往主要是花草树木、花鸟鱼虫、傩文化、鞋花、衣袖花花样等,随着时代变迁与人文环境的变化与社会需求,题材增加了飞禽走兽、山水人物等。侗族蒲氏剪纸因刺绣需求的原因,很长一段时间剪纸图案简洁生动,精巧秀美,以物喻物,有不少是花鸟鱼虫的二方连续图案。

蒲爱文剪纸作品。

“蒲氏剪纸艺术和侗族刺绣就像一对孪生姐妹,因为彼此依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蒲爱文这样形容剪纸与刺绣的关系。新晃侗族蒲氏剪纸以往的表现形式较侧重纹样轮廓,内部圆洞一般用针刺,很少剪镂,给绣花者留下再创造的余地,这是与北方剪纸最大的区别。而且颜色上主要以蓝、白、黑为主,偶有红色,不同于北方剪纸的红色为主。不过,与北方剪纸一样的是,蒲氏剪纸艺术的内容与造型因素同样来自于民众对事物特殊的观察方法和思维方式,来自于传统乡土文化根深蒂固的美学思想,来自于侗族的自然崇拜和传说。

因为侗族没有文字,很多东西没有记录保存。眼看着愿意学剪纸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想起妈妈曾经说过希望蒲氏剪纸传承保留下去,蒲爱文决定利用自己美术老师的身份,将自己的剪纸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承给愿意学习剪纸的每一个学生。

一把剪刀、一张纸,二十多年来,蒲爱文教过的学生少说也上千了。学生们不仅学得一技之长,对侗族文化的了解也更深刻了。翻开一张学生们穿蓝色侗布旗袍的照片,剪纸做的蓝色头饰别具一格:“你看,这是我教学生们自己做的剪纸头饰与旗袍服装组合展示,学校还让我们到各校巡演。”巡演中,学生们自信飞扬。

蒲爱文一边免费教学生,一边对剪纸内容进行创新。她把新晃侗乡特有的印染、傩戏等侗文化融入剪纸,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多年来坚持创作让蒲爱文收获颇多,原创剪纸作品《雷锋情》获全国特等奖,原创剪纸作品荣获《百鸡百吉》全国最高奖,并在北京古钱币博物馆展出。《我的中国梦——2022 冬奥梦》被中国剪纸博物馆永久收藏……

“我不是一个聪明人,但是一个肯努力的人。‘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恩师的毕业赠言,我几十年铭记于心,不敢停下学习的脚步。”蒲爱文说,她会一直剪下去,传承发扬、创新新晃侗族蒲氏剪纸。(文/图本报记者 李青青)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