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交会路演“黑科技” 100个项目找“婆家”

香港城市大学在科交会上展示一款水质监测产品。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 摄

在全国大学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中,学生展示科技成果。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 摄

27日,第二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以下简称“科交会”)在惠州落下帷幕。此次科交会共吸引了350多所海内外高校,携带1万余项科技项目参加,现场组织展览展示、推介项目8200余项,重点项目路演100项,为市民献上了一场炫酷科技盛宴。

其中,香港城市大学等10所高校展示的重点科研项目荣获特别金奖,来自全国高校的80个项目荣获优秀项目展示奖、10个项目荣获最佳路演奖、80个项目荣获交易合作奖、80个项目荣获优秀组织奖。

在全国大学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总决赛中,华东交通大学的“AI视觉仪表采集系统”项目、重庆大学的“基于机器视觉与自主导航的载物爬楼智能机器人”项目荣获金奖。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科技成果最大规模的集中展示和交易活动,本届科交会上又有哪些“黑科技”惹人眼球?记者探展发现,本届路演科技项目主要涉及节能环保、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新材料、精准医疗等当前尖端领域,不少项目现场找到“婆家”。

南方日报记者 徐乐乐 王彪 廖钰娴 张昕

统筹:徐乐乐

智能机器人会爬楼送快递

25日,在首届全国大学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上,一款名叫“小迪”的机器人受到不少专家评委的关注,并最终荣获本次大赛金奖。该款机器人由重庆大学几位大学生自主研发设计,具有自动跟踪人行走、爬楼越障、自主导航以及实时图传体感功能,主要解决快递行业配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据研发团队负责人介绍,当下达快递配送指令后,“小迪”可以根据收件人信息自主导航和路径规划,进行上门送件服务。在送件过程中,“小迪”可以在人行道路环境下保持载物平台平衡,遇到障碍物会自动绕行或停下,进入居民楼后,“小迪”可保持水平姿态完成爬楼全过程,并识别房间将快递送达客户手中。

同时,人们在超市购物或搬运较重货物时,“小迪”也可以代为搬运,并且通过自动跟踪人行走功能,“不离不弃”跟在你身后,直到货物送达。“我们还为"小迪"增设了联网控制功能,用户通过手机APP发送指令对它进行遥控,可实现远程无线操控。

该研发团队负责人告诉记者,比赛结束后,已经有多家企业前来表达合作意向,其中一家专门投种子轮的公司正在对接洽谈,还有一家投天使轮的公司表示将免费为其提供办公环境,“这次科交会有望让我们找到"婆家",我们会继续对产品更新迭代,相信未来可应用到智能轮椅、智能婴儿车、餐厅服务机器人等多个领域。”

“黑科技”使水质检测更便捷

一个巨型的透明柱状桶里注满了水,正方体“铁盒”在水中上下游动,在本届科交会高校科技成果项目展上,香港城市大学带来的这一“黑科技”让人有点看不透,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围观。

原来,这是一款水质监测产品,通过在正方体“铁盒”内搭载感应器,可潜入水中检测污染物质的存在。而铁盒之所以能上下沉浮,依赖的正是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自主研发的自主式沉降上浮技术。

“浮到水面的时候,就可以把监测的数据传输出去。”该产品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往水下水质监测使用的多是水下无线机器人,比起动辄需要20多万元的传统设备,这款新产品主体结构本身只需2000元左右的成本,即便加上感应器,价格也只有传统设备的1/10,同时还具有结构简单、组装操作方便、节能等优势。

据介绍,这款水质监测产品目前主要在科研领域应用,用于近海岸水下生态圈观测等,而其市场化应用的前景则着眼于环保行业的水质监测和近海岸海洋生态调查等。本次科交会上,香港城市大学带来接近10个科研成果参展,这一名为“由结构形态转换实现的自主式沉降上浮系统”重点科研项目获得特别金奖。

几何机器人拓展千亿级教育市场

最近两年,各种轮式机器人、履带式机器人,以及波士顿动力学工程公司研发的“大狗”为代表的腿式机器人,频频吸引眼球,可你见过看似简单的金属结构也能爬山下水,完成人类乃至大多数机器人无法实现的工作么?

25日下午,北京交通大学几何机器人研究中心梁大云在1号路演厅里介绍展示了该中心近年研发的各种几何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在具有多边形、多面体、回转体等几何形状结构基础上,通过安装动力装置和控制系统实现了折叠、缩放等多种变形能力,具有滚动、步行、爬行等多种移动模式,主要应用于军用后勤运输和极端复杂环境的探测。不久前,该中心研发的一款几何机器人还在我国陆军2017年地面无人系统挑战赛上获得仿生平台组山地赛第一名和河滩赛第二名。

不过,梁大云介绍,他带来科交会的几何机器人主要方向不是军用,而是希望向教育领域拓展。通过把几何机器人与创客教育相结合,已经开发了30多种教学用几何机器人系列产品并编制了配套课程,可以用于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学生基数大,按照每位学生一年1000元的支出计算,这将是一个3000亿级别的大市场。” 梁大云对该项目充满信心。

戴“帽子”可用意念控制无人机

在家里戴上特制的“帽子”,仅仅凭借大脑的意念和眼睛的注视、眨眼等简单动作,就能控制在室外飞行的无人机。这一场景已经不是科幻而是现实。

26日下午的1号路演厅里,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的“多模式脑机一体化无人机智能控制系统”吸引了众多参会人员的关注。

据介绍,该系统以“人脑”为中心,通过实时采集操控人员在事件想象、注视闪烁光源、意识眨眼等多种诱发模式下的脑电信号,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直接通过操控人员意念在室内远程控制无人机在室外稳定飞行,除了控制无人机向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向之外,还能控制其保持悬停状态,从而实现了脑机一体化的无人机智能控制。

由于创新实现了基于多模态的脑控无人机系统,用户飞行意图平均分类正确率达到95%,系统任务完成率达到90%,响应时间则缩短到2秒以内。特别是和同类项目相比,由于抗干扰性强,已经走出实验室,可以在室外操作,这一技术有望在残疾人辅助设备、救援救灾、工业控制、游戏娱乐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前景。

“潮汐车位”智能泊车专治“城市病”

随着城市人口和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很多城市出现了停车难的问题,成为一项“城市病”,路演现场就有多个高校带来了“治病”创新妙方。

其中,江苏大学在路演现场展示了其“自动泊车系统”,该校研发的这一系统基于一种智能化驾驶辅助技术,可通过多个不同类型的超声波雷达传感器获取泊车空间信息,识别有效停车位,在找到有效车位并征得驾驶员同意后,接管车辆控制权,自动将车辆安全、平稳地泊入车位。

“目前国内还没有自主研发的自动泊车系统应用在量产的车型上,主要原因还是关键的核心技术受制于国外。”江苏大学的项目路演代表说,项目通过8年的自主研发,已经成功开发出了语音辅助泊车系统、半(全)自动泊车系统,申请的发明专利达30多件,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0多件。

类似的创新项目还有南开大学的“低功耗智能车位锁及应用”(潮汐车位)项目,这款智能车位锁更换一次电池可连续使用18个月,其特色是采用“技术功能+商业模式”形式,使其与手机连接通信,进而完成多种商业功能与商业模式。

其中,商业应用包括停车位共享、停车场车位控制及充电桩的车位控制等,车位共享可形象比喻为“潮汐车位”,南开大学路演项目代表透露,当汽车从停车位开走时,智能车位锁即自动解锁,而需要停车的司机只需登录APP即可知道所处停车区域所有“潮汐车位”,选择适合自己停放时间的“潮汐车位”,从而提高车位的使用率。

该项目负责人介绍,目前各地都在大力推进充电桩站建设,根据设想,该智能车位锁将用于搭建充停一体化平台,打通不同充电桩站运营企业。此外,该项目还可以提供私人车位闲时共享平台,提升车位利用效率。

作者: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