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的传承活力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我国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上海的黄杨木雕、木版水印、六神丸、周虎臣毛笔、南翔小笼、顾绣等19项传统制作工艺入围,值得庆贺!

上海正在打响“四大品牌”,作为“文化品牌”的载体,具有海派特色的这些传统制作工艺一俟得以传承、振兴和发展,无疑给“上海文化”骤增“含金量”、平添“影响力”,使之形成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鲜明标识,对提升地域文化软实力方面有着积极的驱动作用。

我国悠久历史所积累和沉淀下来的传统工艺举不胜举,然而,随着年代的嬗变、岁月的侵蚀,有些传统工艺或失传,或式微,或断代,或变种。从2003年起,挖掘、整理和传承传统工艺被列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已作为我国财政预算内的国家重点扶持项目,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原则,这项工作扎实推进。可以说,传统工艺的振兴乃是中华文化繁荣和发展的徽识,万不可小觑!

当然,传统工艺不能仅仅留存于记忆、记载于史册、展示于博物馆,它们在挖掘、整理、保护之后,如何让其“活”起来,成为今天人们现代生活的一部分,这才是人类理性对待传统工艺的意涵。在这方面,上海历年来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有着不少成功经验,使得诸多传统工艺“活”在当下。择其要者如下——

一是致力于培养新一代传承人。传统工艺如同薪火相传,代代延续,才能永不中断,发扬光大。事在人为,传统工艺的传承关键在于代代要有传承人。如朵云轩木版水印的年轻人基本接受过高等艺术院校的本科教育,但朵云轩仍开设传统艺术修养课程,聘请书画家讲授书画理论、品评佳作、示范技法,还聘请传统笺纸研究专家讲课,增进年轻一代的艺术修养,加深对传统制笺文化、工艺的领悟。

二是利用网络,大力普及传统工艺知识。嘉定竹刻虽然出自嘉定,但它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艺术,唯有走出嘉定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去年5月,嘉定竹刻协会提供专业支持的“竹匠网”正式上线,迄今已录入竹人70余位,上线竹刻艺术品300余件。“竹匠网”还以嘉定竹刻为核心,发展网络交易,提升这一文化品牌的艺术地位和市场效应。

三是广泛开展社会性活动,把传统工艺渗透到民间。传统工艺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它不能“藏身深闺”,而要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唯此才能“活”在当下。如静安区在建立起国宝鲁庵印泥制作技艺传习所的同时,还将这一传统工艺列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松江区以开设讲座的方式、徐汇区以举办培训的方式,向社会宣传相关的传统工艺。

四是与高校联袂,确保传统工艺传承的高品位。如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与上海露香园顾绣工作室签署协议,以产学研的方式带动传承人与学院研究共同发展。

五是传统工艺知识进校园,让孩子从小知晓之。近年来,浦东新区将这些具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艺术融入学生的教学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应。如张江高科实验小学开设“中草药植物探究课程”,尝试中医药进课堂;三林镇是“中国龙狮运动之乡”,育才中学、杨思中学等广泛开展龙狮文化活动;浦东新区教育学院实验中学承担了“在校园传承《民族民俗技艺》文化”的教育部课题,成为全国20余所“非遗”校园传承骨干单位之一。

如果说,物质文化遗产仅仅是过去时,那么,传统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过去时,又是现在时,还是将来时。因为它不止是一种先人的独特技艺,更是一种如影随形的生活方式。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融合,才是“活”在当下,让其传承下来的根本保障。传统文化艺术理应成为今天新生代现代生活的一部分,这无疑彰显出当代人的一种理性态度和理智抉择。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