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凤凰:听麻金梅的故事,领略乡村游的别样风情

“到了湘西凤凰的话,一定要去麻金梅的石头屋!”

不是为她的湘西土菜揽客,只是想让你听一听她和石头屋的故事,感受到风景之外的别样风情。

她,比预想中更美好

在一个看上去四处无人的田野里,一栋宽约30米进深约6米左右的木顶石头屋,肯定是醒目且能引发人们的探究之意的。

我们到的那一天,春寒料峭,她正在客人们到来之前为员工们准备午餐。腊肉炒野菜的香味混合着四处吊挂着的生腊肉的气味,石头屋里满溢着挑拨味蕾的诱惑。

她一边不停地干着手头的活,一边和我们聊天。期间还给我们倒好了茶,在火塘里烤红薯。

她说自己起先只是好心收留自由行的大学生们,受到他们的启发,才开始创办乡村旅游景区。景区被收购后,就建了这间石头屋。被誉为“湘西能人”的她,认为如今的她所拥有的财富与荣誉,都源自好心人的帮助。

初相见之前,只知道她是一个早就被各种媒体关注过的典型人物。来到她的石头屋里,听她讲故事,看她忙而不乱地调派员工、接待客人、接收村民们送来的野菜时,才不知不觉地被她的生动吸引。

她精力充沛、精明能干,又带着湘西苗歌传承人的光环,身上散发着湘西人传承久远的美德,那种被著名作家沈从文反复讴歌过的湘西美好人性,与《边城》中有些含羞带怯的小女子翠翠迥然有异,是另一种风情的本真好女子,有魄力、敢担当。

两个小时左右,她连初恋都说到了

记不清第几趟来湘西了,每一次见到这里的景物,都会以老友相见的喜悦之心,端详它,看它有无变化,接下来,又会被新的人与新的故事所牵引。这些新的牵挂像没有完成的任务一样令人不安,只有写出了这些新故事后,才能轻松愉快地“放下”。

离开湘西一周之后的回想里,麻金梅仿佛还在眼前声情并茂地讲述着。总觉得她的生动无法用描述还原,就尽可能记录她原汁原味的话语,让耐心地读她故事的人,像我们一样从她的话语里感知她鲜明的个性。当然,如果同时依照经验,来想象一个容貌姣好的爽朗女子,表情与动作可能是怎样的姿态与韵味,她便能活灵活现地来到你的脑海中了。

“这是给员工们炒的。从前我们只吃两餐,现在也吃三餐,一般中午客人多,要吃好点。”

“那时候,我在跑车,开农用车运货载人。”

“有一天,碰到几个在路边等车的外地学生。那么晚了,公交车肯定是没有了。我就停车问他们要去哪里?听他们说要找地方吃饭过夜,我说你们不嫌弃的话,就到我家里住吧,我做饭给你们吃,不要钱。”

“他们真的跟我回家。我把自己的床让给他们,告诉他们这里的风俗是到别人家做客的话,男女不能住在一起,连夫妻都不能一起住。那一夜,女孩子们睡床上,男孩子打地铺,我自己睡在堂屋里。”

“他们走的时候,还是给了钱。说我对他们这么好,做的饭菜又好吃。后来,他们还介绍朋友们来找我。”

“经常会碰到一些搞民俗研究的人。我这个人嘛,胆子大,他们要我唱苗歌我就唱,到美国搞民族文化交流,当着外国人的面也不怕。”

“就是你们这些外面来的人,告诉我们,这里的老东西都是宝贝。你们来我们这里,想看山水风光,也想看老房子老寨子,喜欢苗乡和苗歌。我就和村里人一起,把村里的老房子收拾好,办起了苗人谷景区,后来还办了千潭苗人洞景区。”

“我们让景区里的村民们给游客唱苗歌、打苗鼓、跳苗舞,还根据我们的文化和风俗写了导游词。”

“我是县里第一个搞乡村游景区的,我的生意火起来了,做景区的人就多起来了,当时就搞得有些乱起来了。县里让铭城公司统一收购规范管理,我就和公司签了协议。”

“开始的时候,我还在公司搞管理。因为景区被收购,手头有了点钱,我就按当地的习俗建了个石头屋,其实是自己住的。但房子正好在苗人谷和老家寨两个景区的必经之地,总有人要到我家吃饭。我就从公司辞了职,承包了100亩地搞种养,把石头屋的一层改造成农家乐,也叫苗族饮食文化传习所,大家都叫它石头屋。这个火塘这里,原来是我的卧室。”

“那时候,我们家很穷,我父亲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腿受了伤。从前当地不喜欢送女孩子上学,但我父母亲宁愿自己受苦,也要让我们读书。”

“我的成绩一直都很好,我比较聪明嘛,苗歌又唱得好,我老公就很喜欢我。但我一开始没答应,我想考上大学走出去。后来,因为生病和其他的一些原因,我初中毕业后上了县里的职业高中,后来就回到乡里结婚了。”

“我老公家里是做小生意的,我总想着要做一些挣大钱的事,就和他一起跑农用车赚钱。后来看到有农用车载客出了事故,就觉得这事危险性太大了,就卖掉农用车,买面包车跑旅游线路。我老公他还在跑车,我们的孩子跟我一起在这里搞餐饮。”

“哈哈,当然是老公听我的,他比较相信我。”

“我们的腊肉畅销得很!过年的时候,挂得满屋都是,现在都卖得差不多了。”

“我们山江这里,原来是很穷的。政府为了精准扶贫,买了猪仔、鸡苗、鸭苗送给贫困户,我就比市场价高两块钱收购。我答应他们,以后我可以出钱买给他们,但他们要按传统方式喂养,我还是会给高点的价格收购。来我这里的人都喜欢我们的腊味,好多人回去后会来微信买,我要做的就是保证让他们吃上高品质的湘西腊肉。”

“今天来给我送菜的,都是在我承包地上种菜的人,我按斤给务工费。”

“我现在,已经对上不了大学不后悔了。”

她的故事所引发的一点状况及联想

听完她的故事,沉浸在对这故事的品味里的我们,带着对下一站行程里还会遇到有趣而美好的人与事的憧憬,匆匆而去。

今天才遗憾地想起,被石头屋里的湘西腊肉和新鲜野菜勾得偷咽口水的我们,只是扫下了她的微商标记,连她亲手为我们烤的红薯,都没来得及吃上一口。

她的故事与她为人处事的态度,令我们联想起沈从文小说《长河》里,关于湘西的橘子“卖与不卖”的一段描述。现摘录如下,供看到结尾的朋友们对照品味,感受新旧湘西人的变与不变:

在橘园旁边临河官路上,陌生人路过,看到这种情形,将不免眼馋口馋,或随口问讯:“哎,你们那橘子卖不卖?”

坐在橘子堆上或树桠间的主人,必快快乐乐地回答,话说得肯定而明白:“我这橘子不卖。”

“真不卖?我出钱!”

“大总统来出钱也不卖。”

“嘿,宝贝,稀罕你的......”

“就是不稀罕才不卖!”

古人说 “入境问俗”,若知道“不卖”与“不许吃”是两回事,那你听说不卖以后,尽管就手摘来吃好了,橘子园主人是不会干涉的。

陌生人若系初到这个地方,见交涉办不好,不免失望走去。主人从口音和背影上看出那是个外乡人,知道这么说可不成,必带点儿好事神气,很快乐地叫住外乡人,似乎两人话还未说完,要他回来说清楚了再走。

“乡亲,我这橘子卖可不卖,你要吃,尽管吃好了。水泡泡的东西,你一个人能吃多少?十个八个算什么。你歇歇憩再赶路,天气老早咧。”

到把橘子吃饱时,自然同时也明白了“只许吃不肯卖”的另外一个理由。原来本地是出产橘子地方,沿河百里到处是橘园,橘子太多了,不值钱,不好卖。且照风俗说来,桃李橘柚越吃越发,所以就地更不应当接钱。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