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R HUD大火之前,我先来泼盆冷水

作者:王启鹏

最近AR忽然又火了,准确的说是在北京车展上,上汽荣威亮相了Marvel X,据说这台车是全球第一台搭载“AR增强现实技术”的量产车,吸引了不少眼球。

但是我对此的观点是不太乐观的,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虚拟与现实的结合如果做不到细腻,会给行车安全带来副面作用。(这款车6月份开启预售,距离摸到实车还有一段时间,未来有机会一定做一个详细评测体验)

AR是什么?百度百科的解释是:

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简称 AR),是一种实时地计算摄影机影像的位置及角度并加上相应图像、视频、3D模型的技术,这种技术的目标是在屏幕上把虚拟世界套在现实世界并进行互动。

但是我们平时接触更多的是VR技术,比如各大商场已经比较成熟的VR体验游戏,再比如去年车展很多媒体已经把VR逛车展当作一个项目去运营了。今年6月份的CES Asia将会有23家AR/VR参展商,这个规模是以前从来没有预见过的,诸多资本的介入,让这个市场变的扑朔迷离起来。它真的有那么前瞻和实用吗?

我们先来说一说VR和AR的区别,VR具有沉浸感,就像做梦,你感觉自己处于一个虚拟的时空里,其实却是躺在床上,虚拟跟现实是割裂开来的。AR是在现实生活看到虚拟的东西,你坐在客厅沙发,看到从电视爬出来个贞子,这个视觉体验就是AR,是在真实场景里叠加上虚拟的空间。

从多数分析来看,AR似乎比VR更有发展的前景,因为VR是处于一个封闭的空间,而AR可以应用在所有的场景,如果运用合理,是可以在虚拟和现实之间取得一个很好的协调。

我们假设一个场景,夜晚家长带着孩子向天空望去,眼前尽是各种行星、恒星、星座以及各样的天体影响,这种教育更加便捷直观,再比如公司远程会议,每个人都可以被投影到一起,增加了现场感和参与感。就像《王牌特工》里表现的那样。

AR有诸多利好,许多车企顺势推出了AR导航(AR HUD)。AR导航和传统导航的最大区别是:AR导航的地图场景是摄像头捕捉后的真实场景,而传统导航的地图场景是虚拟渲染出来的。也就是说, 当车辆变道或拐弯时,AR导航指示会拟合真实道路的形状一起变化,做出信息指示,而HUD的数字显示无论前方道路如何改变,它们的图标是不会移动的,始终都固定显示在HUD的某个位置上。

一切看上去很美好,但问题的隐患就出在这里。

目前AR体验最大的问题是,图像不够清晰,视觉距离,显像尺寸都很难精准的控制,其中每一项数据的微小变动都会影响到最终的成像效果。一旦成像效果无法被固定,也就不能在实时的车况中保证我们的行车安全,你没办法过度的依赖和信任它。

即便某一天图像能够被精准的控制,试想在风挡玻璃内外,一个是现实,一个是虚拟,这两者只能透过肉眼来定位,无疑是给驾驶员带来额外的压力,好比我们从前玩儿的《口袋妖怪Go》,眼睛从手机画面里精准的捕捉到一个动态物,需要0.2s的时间,要观察细节需要0.5S时间,这会造成驾驶员的分神。

有人说AR就是要做到虚拟与现实的无缝衔接,但是行车是一个动态过程,虚拟的构塑也是一个动态过程,当两个动态过程结合时,会产生眩晕感。

再比如,白天和夜晚不断变化的光照强度意味着任何一款汽车AR HUD解决方案必须能够保持色深和色彩的准确性,以及一致的高对比度,以便在大范围的驾驶条件下正常工作。

而且AR HUD还需要针对不同车型的挡风玻璃进行定制化设计,这造成了产品成本的提高和量产难题,未来,与汽车更好地适配和量产将成为形成竞争力的关键。

所以AR HUD仍然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存在。在汽车智能化的趋势下,HUD将与ADAS做整合,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1+1>2的效果,这是它的增量价值。

目前一些车企有AR HUD的计划,但更多的是投放在L3级的自动驾驶中去,只有保障了基础的无人驾驶安全,人们才会更多的体验到AR带给驾驶的增值乐趣。

不过一切预测还为时尚早,这些评判都只是依据于理论,AR HUD真正的表现还得等到摸到实物才能下定论。这就像以前人们猜疑宝马的手势控制一样,多数人觉得鸡肋,对其操作反馈有忧虑,但目前来看,这套系统的便利之处着实让否定者闭上了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