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垃圾”很危险!——来自太空碎片的威胁

电影《地心引力》海报

美国故事影片《地心引力》基于一个这样的设想:一颗俄罗斯制造的人造卫星遭受了导弹的袭击,导致了碰撞级联效应,形成了太空碎片云团。碰撞级联效应并不是一个牵强附会的概念。事实上,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斯勒现象”(由美国科学家唐纳德‧K‧凯斯勒于1978年提出的一种理论假设)。

该假设认为:当在近地轨道运转的物体的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这些物体在碰撞后产生的碎片将能够形成更多的新撞击,形成级联效应,这意味着近地轨道将被危险的太空垃圾所覆盖,航天飞行将失去能够安全运行的轨道。

太空垃圾又称空间碎片或轨道碎片,是宇宙空间中除正在工作着的航天器以外的人造物体,包括运载火箭和航天器在发射过程中产生的碎片与报废的卫星,航天器表面材料的脱落,表面涂层老化掉下来的油漆斑块;航天器逸漏出的固体、液体材料;火箭和航天器爆炸、碰撞过程中产生的碎片等等。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它不仅标志着太空时代的开始,同时也成为太空“污染”的开始。

目前“百万量级”已经不足以形容太空中碎片的数量,根据2017年底的数据显示,已有60多万块大于1厘米的碎片在地球轨道上运行,如果一个这样大的物体以10倍以上子弹速度飞行,那么它可以轻而易举地击穿空间站,导致空间站内迅速失压。更小体积的碎片数量则数不胜数,而这些碎片大多都以每小时数万公里的速度高速运动着。

太空碎片已不能简单地称之为垃圾,更像是一触即发的地雷。

2009年2月10日,担负电话中继任务的美国“铱星33” 通信卫星偶然与俄罗斯早已退役的“宇宙2251”军用通信卫星互相碰撞,刹那间猛烈的撞击将两颗卫星分解成大约2100块碎片。甚至在几年之后,当一块碎片飞过时,为了预防危险,空间站上的工作人员仍然需要躲避在“联盟”号载人飞船之中。

2015年,国际空间站(ISS)宇航员曾面临卫星碎片撞击的威胁而不得不撤离,如果真的发生碰撞,将造成史上最严重的航天灾难。

地面上已经有不同的组织机构建立起了太空碎片跟踪监测系统,平均每年都会有一次碎片物体过于靠近事件,为了避免与碎片发生碰撞,国际空间站每次都要采取碎片回避策略。作为最后的应急措施,如果一个物体被发现得太晚了,航天员们则只能在“联盟”号载人飞船中进行应急躲避。

如果你认为只有空间站上的航天员才会受到太空碎片的威胁

请不要忘记

我们所有人都乘坐在“地球”号宇宙飞船上

快速地通过非常凌乱的太阳系

2013年,一颗直径约20米的小行星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上空解体而发生爆炸,其威力约等于30万吨TNT当量,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投放到日本广岛市的原子弹的20至30倍。

可能人们想象不到,地球受到小行星威胁的情况并不是少数,而我们还没有开发出自己的“碎片回避策略”。

太空垃圾问题已成为不容小觑的“国际问题”,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刻不容缓!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