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中行+腾讯Fintech实验室神秘面纱:大数据、AI平台、精准营销

“新技术· 新商业· 新经济”品牌栏目将以图文形式,挑选国内致力于前沿技术研发的企业直接进行报道,力求原汁原味呈现这些企业智慧和动向。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去年二季度,国有四大行扎堆与互联网巨头开启总对总合作,中行+腾讯、农行+百度、工行+京东金融、建行+阿里……如今一年过去了,这些合作走得有多深?有哪些改变正在彼此的业务节点上显现,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又打破了哪些旧有能力疆界?

“新技术· 新商业· 新经济”品牌栏目第三期我们盯住了中行与腾讯共设的金融科技(Fintech)联合实验室,或许可以给出答案的一面,请往下看!

大数据应用的两大层面

互联网体系沉淀下庞大的数据,是很多银行选择与互联网巨头结盟的首要考虑(农行+百度、工行+京东金融、建行+阿里)。中国银行(601988,股吧)网络金融部总经理郭为民告诉券商中国记者,大数据是该行与腾讯Fintech联合实验室的主要应用场景之一。

郭为民介绍,目前双方的大数据合作主要有两大层面:

首先是客户营销层面:针对客户进行多维度分析,并细分到足够细的颗粒度,以更精准对客户匹配相关产品。这一层级的合作提升了中行的产品销售效率,降低了客户营销成本,并且更贴合地满足了客户差异化需求;

其次是更为深度的大数据风险管控层面:在交易环节,中行会利用金融数据和腾讯的外部客户数据进行事中交易风险预警与识别。金融数据包括客户和其交易对手的账户稳定性;外部数据主要包括客户实时行为数据和社交特征。

“客户按键速度的快慢;他用的是中国移动的网络,还是公用、家用Wifi;他手机里装载了几个APP,都做了什么……这一切串联成了客户行为指南。通过这个指南,我们会对其交易风险评判出一个分值。分值若较高,我们就会跟客户取得联系,判定其进行交易的真实意愿、资金用途以及被欺诈的风险。”郭为民表示,通过大数据风控,我们就能够有效防范他人冒用客户身份,也可以帮助客户在被电信欺诈的时候及时止损。

一个可以佐证的例子是:目前中行腾讯联合实验室可以在10%误杀的前提下,涵盖50%存在欺诈的客户。

但这里就引发了一个市场上存在已久的疑问——银行与互联网机构进行数据风控合作,这个合作的合规边界在哪里?怎么界定合作的深度是恰当的?监管此前出台过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包风险管理指引,但事实上,不同背景的商业主体,比如银行和“助贷机构”、外包服务提供商,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银行的本质是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郭为民表示, “我们跟腾讯的合作更多是利用外部数据,腾讯对客户社交属性有深度的了解,而我们是充分利用这种了解,把他们技术放到我们的风险模型中去,而不是说完全用他们的流程替代我们的流程。总之,合作方起到的是增强和辅助的性质,不是替代的性质 。”

腾讯金融云总经理胡利明则表示,与中行的合作能让腾讯云从金融场景中提升自身金融科技实力。“银行和其他金融领域的客户是非常不一样的。银行对IT架构以及业务严谨性、规划长远性的考虑是比较多的。中行有丰富的金融场景、业务品类,我们通过与中行的合作,能够更清楚了解银行对于金融科技的需求到底在哪里。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基于技术角度去研发产品,那么最后落地的产品跟银行真正需要的场景距离会比较远。”他说。

胡利明还透露,在第一阶段的大数据风控合作基础上,双方将来会着重往AI平台、精准营销获客方向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中行与腾讯共建的金融科技实验室,不仅仅将大数据利用在了零售业务层面,还已经向公司金融业务拓展。“ 我们利用大数据,可以将公司的关联方、股东、债权人、有担保关系的交易主体完整构筑,绘出关联图谱。我们之前建的关联图谱主要是观察企业间的行为,而现在,我们还可以通过企业员工间个体的关联,推断出企业目前的状况。在大数据补充的搭建过程中,我们的数据平台会越来越有价值。”郭为民说。

日渐加深的上云度

关注云计算领域的人们,一定对一句话并不陌生——“到‘十三五’末期,银行业面向互联网场景的重要信息系统全部迁移至云计算架构平台,其他系统迁移比例不低于60%”,这句话源于银监会2016年发布的《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监管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对业内而言,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文件中提及了一个概念“上云率”,也叫“迁徙率”。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其实业界目前对“上云率”的概念还存在不同看法,大致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

狭义的看法通常更为受到互联网巨头的追捧,即银行分批次将所有的系统,先从不重要的再到核心的,全部部署在由互联网巨头、或者是其他派系搭建的私有云或公有云(最后的落脚点一定是公有云)上;广义的看法,则只要银行采用了虚拟化的云技术路径来部署系统就可以,甚至采用传统的数据中心柱状架构模式也完全没问题。

此前,曾有银行信息科技高管帮记者总结了要跑起一家银行的必备系统,包括服务渠道、协作网关、客服关系、风险监管、内部支持、管理信息、核心交易、产品服务、基础平台、场景应用等。而这些只是监管验收一家银行是否可以开业的基本要素,事实上随着银行业务的扩容,需要的系统会越来越多。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银行众多系统部署在自己的数据中心里,一个系统就要单独配置一套专门的计算存储网络资源。当计算能力不够时,银行就只能不断地做计算机的叠加、建集群,这就会造成一个结果,机房闲置时利用率低下,而造成了运算资源的浪费,运维成本也非常高。

而或许是出于云厂商的身份,胡利明对银行系统上公有云的期翼,要更浓烈一点。“监管确实有顾虑,担心在公有云上多家银行的数据隔离性以及安全性。但其实目前云内也可以做到对数据的网络隔离,甚至并不比传统防护做的差,建议先从银行行业云的模式开始,逐步向更多的资源复用模式去演进。如果能将大家的资源需求集中在一起,用一个大云平台来承载,那么IT资源供给应用的效率将会是最高的,而且成本是最低的。”胡利明说。

胡利明还用了一个“拎包入住”的例子来形象说明公有云的作用:以前银行单独构建自己的系统,将规划、招标、采购和数据中心建设、云平台建设、系统部署一整套流程走完后,已经耗费了相当长的时间。而如果用行业云去承载一次性建设,来支持各类系统以及产品的更换,银行通过简单的定制或者服务的配置便可以快速展业,并且根据规模按量计费和收费,这样就可以降本增效。“这是云计算精髓所在,我相信这会是将来方向。”胡利明说。

但郭为民的观点则更为折中,也更加倾向于现有监管的看法。“有些小银行为了更加快通过监管验收,可能会通过技术手段去做。但是对于大行,对系统的安全度、需要的访问措施是完全不一样的。”郭为民表示,目前,中行将虚拟银行、直播平台、电子渠道前端等与客户直连的非核心业务系统,都搭载在腾讯云上 。而核心业务系统,则出于绝对安全的考虑,并未上公有云,而是进行绝对物理隔离。

即使目前监管、业界、云厂商对于“云”究竟该承载多少的认识还有所差异,但在业务合规的前提下,银行上云场景日渐丰富,确实为其前端获客及客户经营起到了实质性的提升作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