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有个人胡冬生——没有血缘的乡愁!

永康有个人胡冬生——

没有血缘的乡愁

文/徐洪涛

人的一生其实可以归结为两件事:做人和做事。就是“轻轻”为人,“细细”做事。——题记

胡冬生,1954年10月生于永康市,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金华市第六届人大代表。1994年,永康有了‘‘中国第一班’’50名村支书上大学,这是胡冬生任永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时的一项超常之举。2007年,他从驻京办主任退居二线,又回到老家西溪镇马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达6年之久……

为官:从山村民办教师到组织部副部长,后到市委办主任,再到市政府驻京办主任。他的逆袭告诉大家,只要努力发奋,人生路上有精彩。

胡冬生出生在永康偏僻的普通农村家庭。青年时代,他种过地,教过书,后来参军入伍,在部队宣传部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退伍回乡后,到人武部门当过临时工,一度以为人生注定平凡。不料,部队里锻练出来的写作能力让他显山露水,很快就被当时的永康县委破格录用,安排他到县委报道组工作。

几年后,由于文字基础扎实,工作勤奋努力,刚满三十岁就走上了市机关部门领导岗位,先后担任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和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1995年5月,永康市进行十大实干家评选活动,他被评为市十大实干家。在担任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期间,他通过对全市农村基层党组织现状的调研,提出“建设一支企业家型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的调研课题,得到省委组织部的肯定,被评为省级优秀调研课题。

与此同时,首批50名村支书选送到浙师大进行为期两年的深造,以全面提升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素质。当时,农村支部书记上大学首开全国先河,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重点报道宣传,誉为“中国第一班”。在他的提议下,永康还适时推出加强私营企业党建工作的新举措。这两项工作分别得到中央和省委的肯定和推广。直到1996年夏,李强同志到永康任职后,他才离开熟悉和心爱的组织工作,走上了永康市委办公室主任的新岗位。

为利:他早在80年代初就开始搞收藏,他当时还是永康古钱币研究会的副会长,近40年的收藏,既陶冶了情操,也收获了喜悦。现在他加盟明珠建设集团,担任了集团公司的企业文化平台——明珠艺术馆的馆长。这样一来,兴趣爱好成就了工作重心,他如同鱼儿得水,在艺术收藏与鉴赏的天地里干得更欢了!

在同胡冬生的闲聊中,言语之间可以感受到他对艺术品收藏的不同理解。他反复谈到,这是一种兴趣所在。他收藏古物的更大的意义在于收藏历史,收藏一种古老文化,在于谈古论经,在对古老文化的遗存的接触研究中享受无穷的乐趣。

问及他的艺术藏品,胡冬生总是谈然一笑!随口一说,没什么,玩玩而已。然后他正言道,一个人真的需要有一种爱好,甚至是偏爱!它能丰富、充实人生,陶冶情操,何乐而不为!他有他许许多多如诉如歌的收藏故事,谈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商品经济大潮在永康大地悄然掀起,芝英的废铜市场应运而生,他作为市委双夏工作组组长进驻芝英镇,在废铜市场来自来全国各地的废铜堆里还真淘到一些好东西。一次,他见到一位摊主前堆着一大堆古铜镜,一问得知是买主从废铜堆里挑选出来弃之一边的“次品货”。他见此光景,欣喜若狂,居然以略低于废铜市场价的价格买下了这堆无人问津的宝贝,足足装了一麻袋。像这样的收藏故事,今天看来不能不说是一个天方夜谭!

在驻京办期间他和京城的一些玩家交上了好朋友,其中不乏在国内颇有名气的资深鉴赏家,原国家文物局老局长、中国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孙轶青就是其中的一位。老先生不仅传授鉴赏知识,引荐他加入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理事,还专门为他题了“谈古论经”四个字。他打算待条件成熟和相关资料汇集后,运用几十年的收藏经验与实践,撰写《谈古论经》一书,以不负孙老先生的厚望。

为名:2007年底,他从驻京办退居二线,他选择回老家陪伴父母双亲,结果“被上任”成为村支书,他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资源,让小山村出名,让村民致富,六年两届他为民办实事,村民们说他是全村的带头人,也是村民的贴心人。

胡冬生为什么要放弃舒适的生活,回到故乡担任村支书,说起当时的初衷,胡冬生说:“我并不是要当这个村书记!我退居二线后,拒绝多家企业的高薪诚聘,回到从小长大的小山村,是为了陪伴已经年迈父母双亲,尽到做儿子应尽的一份孝心。是村民把我推上村支书这个岗位的”。事实也是如此,一开始有人劝他不要接这个着力不讨好的行当。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办主任都当过的还来当村支书,丢人!但胡冬生面对村民们真诚与渴望的眼光,他不忍心拒绝了!他说,这里毕竟是我的家乡啊!

胡冬生曾经分管过全市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对村级组织工作情况比较了解。比如,他上任后不搞“三把火”,而是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走东家、串西家,开展调查研究,向村民们灌输先进的思想,与他们建立起感情,将他们的传统思维先打破。

2007年12月15日,胡冬生担任村支书的当晚,村里的清洁员胡加元就把3把村里公厕钥匙交到胡冬生的手里,说不干了。遇上这等事情,老胡只好硬着头皮一户户找人顶替,结果谁都不肯接手。2008年大年初一,村里的三个公厕糞便横流,臭不可闻。老胡心里急啊,才觉得当村官有时比当市委办主任还难。他换上雨鞋,拎起扫把,到公厕搞卫生去了。第二天一早,胡冬生又去扫公厕,却发现十多位村民早就干起来了:有年迈老者,有年轻后生,甚至有10多岁的学生,大家争先恐后打扫冲洗厕所。“要扫厕所发动一下就是了,何必你自己动手?”大家说道。之后,公厕每天被人打扫得干干净净,直到开会选好清扫员为止。

胡冬生在与村民的接触中,有两件事对他特别震动,一件是他连着走访了五户独居老人家庭,这些老成侬大都是烧一餐食三顿,更有的孤身老爷们烧一锅吃二天,冷了热,饿了吃。这一幕真的深深震撼到他。另一件事是一次他从市里开会回到村,夜幕降临,路灯已亮,一村民迎上来告诉他说,一阿婆家灯头天晩上到现在一直亮着,门紧闭,家里没有动静,会不会……。他边给阿婆在外地的儿子打电话,边往阿婆家赶,并叫人搬来梯子,他爬梯上二楼心里七上八下肉洋洋的。果然是出事了,阿婆裸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他翻窗进屋马上开开一楼大门,喊人给阿婆穿上衣服。最后,这位阿婆是得救了,但落了个半身瘫痪。这两件事的接连发生,作为村支书的他该怎么办?几天后,一个创办村级老年食堂的方案就这样出台了。在市民政局的资金支持下,马坞村办起了全省首家村级老年食堂,各地纷纷前来学习观摩。马坞村一下子出大名了。

有一天早上,他来到村口绿化带工地时惊呆了,黑压压的全是劳的人,连90多岁的老太婆也出马在浇水,他让老人家放下水桶,坐在边上看就行。听说村里做义务工,在外打拼的年轻人也一拔拔赶回来,以至于发放毛巾、香皂的经办人跑了三次镇头地才发放完成。

6年村支书,胡冬生的人生迎来了别样的精彩。这6年,村里大变样了。祠堂重修,修了水库和自来水,村口修了景观和公园,村道路硬化,安装上了路灯,并主打生态观光牌,村里成为了生态村。马坞村由此一跃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一面红旗!

这6年支书生涯也给了他大大的赞!他当上了金华市第六届人大代表、评为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金华市十佳实干型干部、永康市十佳实干型干部,还被授予浙江省公务员廉政高效先锋荣誉称号,被省委组织部、省劳动人事厅荣记三等功。

“心换心,赛黄金”。他用一颗真诚心换来村民一片情。他无论做什么事,都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敢想、敢做、敢拼,胡冬生带给马坞村人的是不断向前的正能量,是永不止步的致富梦。

涛哥说

涛哥我静静地听胡书记聊了一个下午,坐在对面泡茶的胡冬生消瘦,脸部轮廓清朗,感觉他很像《人民的名义》的李达康。一个有思想有头脑,工作干练,有气魄的人。

釆访快要结束时,才了解到胡冬生是一个刚落地就被抱领的孩子。从小到大养父母对他视为亲生,关爱有加,弟妹间情深意浓。他动情地说,有这样的父母既是缘分,也是福分,我应该也必须知恩图报啊!如今弟妹都已成龙成凤,当时父母也都年过八旬了,觉得要好好报答养育他的父母和山村,他才答应村民们当了村支书的。

六年,他当了一名好支书+孝子!这种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就像一片无杂的雪原一样纯洁,用那份真诚去守护彼此一生的天空。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自古以来人们都说忠孝不能两全,然而,他却让我们看到了践行共产党职责对党的无限忠诚、历尽千辛万苦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高尚品质和大孝情怀。这种义举不正是对“忠”和“孝”最好的诠释吗!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