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一书】人工智能领跑者周志华的阅读人生

01、人工智能“舵主”周志华

“周志华”和“人工智能”最近成为热词,缘于南京大学在今年3月5日宣布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并于5月20日举行了揭牌仪式。南大是中国首家成立人工智能学院的C9高校,周志华担任南大人工智能学院第一任院长。

2012-2016年,周志华成为在人工智能相关的五大主流国际学会——ACM、AAAI、AAAS、IEEE、IAPR(美国计算机学会、国际人工智能学会、美国科学促进会、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国际模式识别学会)均入选“Fe l l ow(会士,有时也被译为院士)”的首位华人学者,并先后被聘任为“国际人工智能联合大会”和“国际人工智能大会”的程序委员会主席,成为在人工智能领域两大综合性顶级国际学术会议均担任程序主席的首位华人学者。2017年7月,周志华当选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

02、周志华著畅销书《机器学习》

“傍晚小街路面上沁出微雨后的湿润,和煦的细风吹来,抬头看看天边的晚霞,嗯,明天又是一个好天气,走到水果摊旁,挑了个根蒂蜷缩、敲起来声音浊响的青绿西瓜,一边满心期待着皮薄肉厚瓤甜的爽落感,一边愉快地想着,这学期狠下了功夫,基础概念弄得清清楚楚,算法作业也是信手拈来,这门课成绩一定差不了!”

上文是周志华所著《机器学习》的开头,对一本理工科学术书籍来说,可谓独具一格。

《机器学习》2016年初出版,首印5000册一周内售罄,至今重印25次,先后登上亚马逊、京东、当当网等的计算机畅销书榜首。《机器学习》被读者们昵称为“西瓜书”,不仅仅因为封面是西瓜,还因为有关机器基本术语的理解和技术问题的解释,书中都是用“如何挑西瓜”来做讲解的。

周志华在该书后记中解释:

“一则因为瓜果中笔者尤爱西瓜,二则因为西瓜在笔者所生活的区域有个有趣的蕴义,朋友小聚、请客吃饭,菜已全而主未知,或馔未齐而人待走,都挺尴尬。于是聪明人发明了‘潜规则’:席终上西瓜。无论整盘抑或小碟,宾主见瓜至,则心领神会准备起身,皆大欢喜,久而久之,无论菜肴价格贵贱、场所雅鄙,宴必有西瓜。若将宴席比作(未来)应用系统,菜肴比作所涉技术,则机器学习好似那必有的西瓜,它可能不是最 ‘高大上’的,但却是最离不了的、没用上总觉得不甘心的。”

这本理工科的教科书入围了2017年度的“京东文学奖”,成为科技界的一段佳话。

“西瓜书”的排版是周志华自己设计的。他说:“我希望书以我喜欢的样子呈现出来,呈现方式对理解这本书也很重要,哪些东西在一页上面呈现出来,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出来,呈现方式不同造成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03、周志华专业阅读概览

周志华分别于1996年、1998年和2000年在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1年1月起留校任教,2002年被破格聘为副教授。2003年29岁时成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创下了信息学科迄今的纪录,同年晋升教授,32岁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他完全没有海外学术经历,最长仅在国外连续待过两个月,是彻头彻尾本土培养的学者。他以本土学者的身份,成为具有卓著声誉和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学者,这在中国学术界极为罕见。

在学术上,周志华从28岁起先后任20多种SCI期刊顾问、执行主编、副主编、领域首席编委、资深编委、编委等,包括ACM、IEEE汇刊等国际权威期刊和《中国科学》等国内权威期刊。他还是亚洲机器学习会议创始人,三十余次国际学术会议主席,连续两年担任国际人工智能联合大会顾问委员会委员,是首位担任IEEE数据挖掘大会程序委员会主席的中国大陆学者。

周志华把这些名誉和头衔看得很淡,对他而言,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发现新问题更能让他获得满足。

周志华认为,近几年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这么快,这离不开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里的高速发展:经济的发展带来的科研条件、国际交流条件的提高,对国际上最新研究成果的了解和对最新文献获取的便捷性增强。

周志华回忆自己念研究生的时候,通过网络来获取文献还是一种奢望。那时候国家经济实力不足,学校也订不起正版国际期刊,图书馆只能找到滞后两年的国际期刊翻印版,只能部分了解到国际上三四年前的研究进展。现在国际上刚出来的文献,国内通过网络在当天或者第二天就能看到了。

周志华前瞻人工智能学习和研究时说:“人工智能的研究不很需要特殊的设备,最主要就是靠人的聪明才智。当别人做什么你能很快知道,往前突破就会容易很多;中国有这么大的人口基数,聪明人的比例是很高的,这也是很重要的方面;近年来,国家政府大力投入科研,从国家、社会到产业都对人工智能科技发展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应用需要数据,而在中国这么大的人口和应用环境,数据不是问题。国内也开始有了一些国际水平的研究组。可以说各方面条件都具备了。”

04、周志华喜读推理小说

做科研的闲暇时间,周志华喜欢推理小说,他比较喜欢的推理小说家,如欧美的埃勒里·奎因、日本的东野圭吾。

他认为,“推理小说像在解谜,这个和做科研很像,好奇心驱使你想知道这件事情是怎么回事,而且不能是瞎蒙,一定要基于严密的逻辑推理,哪怕看上去很荒唐的事情也是有它的原因,我喜欢把这样的事情弄清楚。”(主要参考:陈佩珍:《周志华:在人工智能领域激荡理想》,文汇报2018年5月30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