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的曲艺 千年的流传--东北大鼓

东北大鼓的表演形式很简单,在文艺界来说,老百姓都管它叫“文艺轻骑兵”——一人演唱一人弹,观众喜闻乐见,唱出忠奸善恶,道出苦辣酸甜,名人佳句警示篇,精美艺术大餐。

这朗朗上口的几句总结,来自东北大鼓第四代传人王连科。8岁认识东北大鼓,16岁开始学唱,如今71岁的他,从事这个行当已有55年了。

东北大鼓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京弦子书艺人来沈阳献艺,吸收当地民歌小调演变而成,之后吸收乐亭大鼓、京韵大鼓以及二人转逐渐形成,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东北大鼓达到鼎盛,各茶楼、街头巷尾都能听到。

东北大鼓的表演形式多为一人击鼓、板说唱,配以一至数人的乐队伴奏,伴奏乐器主要有三弦,还可以有四胡、扬琴、琵琶等。那时8小时的连续演出,每个演员可以有15元的收入,在当时算是可观。70岁的王洪兵是王连科的老搭档,王连科说唱,王洪兵弹奏,两人合作了40年。

东北大鼓的表演,分为选段演唱和长书说唱,选段的演唱相对简单,十到二十分钟就可以唱一个选段,而长书说唱相对较难,不仅需要读百家书,更重要的是读完后可以吃透书中的内容,可以配合乐曲运用自如,表演给观众。当然,40年的默契,让二位早已心有灵犀,彼此一个眼神传递,一个动作起落,对方就知道该用何调来配。

大鼓书里面博大精深,要想把大鼓学好,很不容易,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可学不了,这里边有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忠孝节义,里面包罗万象,正所说江湖肚子杂货铺子,什么都得有,博采众长,读百家书,东北大鼓要想唱好,必须得杂学。

说、唱讲究节奏、身段,眼神的传递,音乐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在表演开始之前,就要先用音乐做好铺垫,带你进入情景,之后跟随故事情节,对现场氛围进行烘托。

年过七旬的师兄弟随着年龄的增长,说唱,演奏已经开始日渐吃力,但他们还没有放弃一项任务,就是培养传承人,44岁的王春玲是一名音乐老师,同时也是演奏者王洪兵的女儿,因为得天独厚的条件,她成为了东北大鼓的第五代传人。

东北大鼓的学习至少要两到三年,而长书大鼓的学习时间更长,还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支撑,学成之后又面临就业难的问题,所以很多人望而却步,长时间以来,王连科门下真正坚持下来的弟子只有五人,王春玲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尽管这条路现在越走越窄,但谁也不愿看着它消失。

2006年,东北大鼓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不让这项曲艺的传承出现断层,王春玲一边学习,一边教学,首先就是让榆树的孩子们能认识东北大鼓,同时培养他们的兴趣,再进一步去了解,去弹唱。

尽管老一辈人年事已高,但偶有演出的机会,王连科和师弟王洪兵还是会上台,为王春玲伴奏。闲暇时间,王洪兵依然会拿着三弦弹个不停,王连科则把更多精力放在创作上。尤其,今年王连科被评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大鼓项目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后,他说自己的担子更重了,也更着急了,他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还能看到百花齐放的文艺大环境中,还能有东大鼓的一席之地,还能有更多传承人,更多听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大鼓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连科现在以写为主,他写了一部长篇叫《剑侠情仇》,在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其目的就是为了弘扬东北大鼓,让东北大鼓传承下去,发展下去,让后人知道这块土地上还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就是东北大鼓。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