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韶华付海南

原标题:一生韶华付海南

1963年,海南琼剧学校首届琼剧班毕业照,苏炎娣(前中)和学生在一起。

苏炎娣(右)1950年在广州。 本版图片由徐小川提供

电影《红叶题诗》乐队成员。 上接B12版

张少若也是一毕业就被分配徐广泽手下工作。张少若回忆说徐公是一位低调、勤恳钻研的专家。从来不使用单位给他派的专车,每次调研育种,都是跟大家一起坐公交车,经常要走几个小时的路才能到达。很多后来的农垦人都受到徐公严谨治学和刻苦钻研精神的影响。

“我是被父母放养长大的”

在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徐小川打趣道:自己是被放养长大的。父亲整天不着家,母亲也天天跟学生们在一起探讨琼剧音乐。

熟悉琼剧的人都知道有一部经典的琼剧电影《红叶题诗》(1962年),却不一定知道苏炎娣就是《红叶题诗》的编曲。她为琼剧倾注一生心血,为琼剧音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她的代表作琼剧电影《红叶题诗》,在琼剧音乐的发展史上意义重大。

“女神气质却不修边幅,永远是衬衫短袖配短裤,背一个帆布单肩包……。”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苏炎娣先生的这一经典画面,依然铭刻在她的学生、琼剧历史和音乐理论专家周庆辉的脑海中。在周庆辉心中,苏老师是一个个性十足的女人,性情很豪放,很有男子气概。“苏老师是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高材生,却来研究一门地方戏,并且为了研究琼剧,学说海南话,这在当时大家看来简直就是不可思议。”

苏炎娣的弟子,原海南省琼剧院艺术室主任陈世文依然记得,当时自己刚工作,生活比较拮据,孩子生病时,苏老师拿出自己的存折,说:“用多少,自己取!” 在陈世文的记忆里,“没有哪一个学生没花过苏老师的钱。”

“她为人厚道,关心学生,自己从南洋买回来的录音机和自行车,就像公家的一样,任由我们使用”。苏炎娣的弟子、琼剧名旦李桂琴从她那里得到的最大收获,便是如何做人。

在徐小川记忆中,父母一直是互敬互爱和互相体谅。由于父亲在家时间极少,就是在家,也是忙于工作。这样的家庭,夫妻之间互相理解是基石。

“我的母亲是一位善良豁达的女性。”徐小川回忆,母亲不擅长饮食起居的操持,但却在关键问题上给父亲以温暖和支持,对父亲对事业的献身精神有充分的理解和宽容。

徐小川回忆说,母亲也是以事业为重的知识分子,她为研究琼剧传统音乐鞠躬尽瘁。考虑到妻子为事业和抚养孩子付出的艰辛,父亲从不在生活上提要求,生活家务上尽量简单,饮食不讲口味,一直在食堂搭食,也不多要孩子。

在父母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影响下,徐小川也耳濡目染,致力于医药事业的研究探索,目前在美国一所常青藤名校从事医药科研工作。

“如果我还有一个孩子,绝对不会去美国”

徐广泽夫妇把一生最好的年华都留在了海南岛,并先后病倒在这片为之奋斗一生的土地上,晚年也对海南念念不忘。

1977年,徐广泽夫妇调回广州工作。但苏炎娣对琼剧有难以割舍之情,第二年,又重返海南,着手写作《琼剧唱腔音乐研究》一书,却在定安突发中风,不得不回广州治疗。

1986年,徐广泽退休之后,依旧坚持工作,还常常组织广东农垦选育种科技人员,来海南考察总结橡胶育种和栽培的新情况、新问题。1986年6月,70岁高龄的徐广泽组织带领橡胶品种汇评巡回监察队来海南考察,跟着年轻人一起爬坡上山,深入到胶林评选橡胶优良品种。

6月的海南,烈日炎炎,这位早在出发前就已知身体有异的老人,仍坚持在一线想完成汇评任务再返回广东治疗。“当时,徐公在我的前面爬坡,他气喘吁吁,眼看就没有力气,差点翻倒摔下,我见机托了他一把,才上去的。”陈怀楠回忆,他很快给上级领导打了电话,徐公不能再继续坚持了,这才被送回广州就医,后确诊为结肠癌晚期,从此再也无法返回到他最热爱的橡胶林里。第二年,徐广泽在广州去世。

徐广泽去世之后,苏炎娣不得不跟随女儿到美国定居,却一直对海南念念不忘。她多次对自己的女儿和学生提及,“如果我还有一个孩子,绝对不会去美国。”

2011年,行动不便的苏炎娣在女儿的陪伴下,再次回到海南看望她的同事和弟子们。 2017年1月22日,苏炎娣在美国逝世,享年94岁。

父母去世之后,徐小川开始遵照父母嘱托,着手父母在海南的安葬事宜。因为,苏炎娣临终前一再嘱咐女儿,一定要带她回国,回到她一生牵挂的地方。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