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高考,二则

【一】致高考:孩子,今天你熬了多少苦,将来就有多少可以选择的路。

这是最苦最累的一仗,也是必须要打的一仗。

墙上的倒计时,从最初的一百,变成了两位数,最后变成了惊心动魄的个位数。

数字越来越小,冲刺的速度越来越快……

高考没有奇迹,所有的开挂都只不过是在努力到极限的时候再逼自己一把。

高考实苦,是因为梦想从不廉价。

高考,总是在最炎热的夏天。

教室总是那么闷热,头顶吊扇的风总是很微弱,

习题册越堆越高,甚至都要将学生的身体都遮住了。

自习的时候,除了电扇呼呼的风声,和奋笔疾书的沙沙声,再也听不到任何一点声音。

握笔的手心满是汗,椅子也被汗水浸湿,坚守的阵地也绝不能倒。

“拼爹拼不过,就要拼自己!”

“累死你一个,幸福你全家!”

“不苦不累,高三无味;不拼不博,等于白活!”

所有的老师,在高考在即的时候都变成了段子手,总能金句频出。

响亮的口号就像鸡血一样,早起打一剂,精神一整天。

十七八岁的年龄,是最精力旺盛的时候。

以往的课间,教室里到处都是嬉戏打闹的身影,画风都是这样疯狂放肆的。

但一到高三,再旺盛的精力也都要献给高考。

课间十分钟,是养精蓄锐的大好时机。

空荡荡的篮球场上,也再没有一个身影。

篮球少年们踌躇满志地约好,等到高考之后的那个暑假,一定要好好地补上这段暂别篮球的时光。

有的时候,也许是夏天负荷量过大,学校偶尔会遇上停电。

以前遇上停电大家都特别兴奋,互相吓唬开玩笑。

但现在高三了,只要有一丝光亮,没有人会合上手中的书。

一片漆黑的教室中唯独只有一盏充电台灯,借着这盏台灯散发出的微弱光芒,整个班级的同学都仍然在埋头做着模拟题。

晚上回到宿舍,曾经每天一起翻墙去网吧打游戏通宵的室友们,如今变成了一起刷题通宵的战友,每天交流的不是段位,而是今天做了几套题。

熄灯后的两小时,照例是一起刷数学真题的时间,在寝室里模仿起实战的场景,没有人交谈,写完之后互相批阅。

认真起来的男生真的好帅。

宿舍的晚上实在是太闷热,有时候大家就会集体出动跑到走廊上,借着感应灯的光亮继续刷题。

有个哥们儿挺有才,直接把凉席拿出来铺在地上,他说这样舒服多了。

唯一不好的,就是走廊上蚊子太多,感应灯每隔一会儿就要灭一下。

每天早上学校的起床铃声一响,所有人以最快的速度洗脸刷牙,又以最快的速度冲向教室。

高三的每一秒钟都不能浪费,当你选择了高考,就等于选择了与时间赛跑。

高考是一场全能型的考试,数学、英语、语文、文理综,哪一门学科都不能掉以轻心。

真题要天天做,时间也要把控好。

等真正上了考场,才能对答题时间的分配游刃有余。

老师总是强调,平时也要多练字,答卷时一定要保持卷面干净。

清清爽爽的字,才能让阅卷老师赏心悦目。

说不定老师心情一好,就给了高分呢。

高中三年,简直就是人生中知识量储备的巅峰。

上至天文地理,下至洋流季风,都能倒背如流。

背了一万遍的公式还是要继续背,就怕上了考场一紧张就忘了。

就算是密密麻麻犹如代码一般的符号,一眼望去也都像老朋友一般。

我熟悉它们,它们也熟悉我。

鸡血每天打,将士也总有疲倦的时候。

有时候挑灯到半夜一点,眼皮和手都已经不听大脑的使唤了,一个劲儿地往下垂。

不知道是思维还在控制还是因为手的习惯性动作,就算眼睛已经合上,手里的笔还在不停地继续写着字。

清醒过来一看,完全不知道自己刚刚写的是什么。

在家复习的时候,爸妈在家都不穿鞋,只穿着厚厚的棉袜,蹑手蹑脚地在走动,

生怕有一丝丝噪音都会干扰到正在温书的孩子。

有时候也会悄悄地推开孩子的房门,看他桌上的水杯是不是空了,有没有趴在桌上睡着会感冒。

所有的爸妈都会说自己的孩子不够优秀,但当孩子真的废寝忘食地努力时,又会心疼孩子太过于拼命,万一弄坏了身体怎么办??

有一只叫做大明的狗狗,每当它的小主人坐在书桌前学习时,它都像一个小书童一样陪在他身边。

哪怕一直陪到凌晨两点,也不哼不闹,就那样一直安静地陪着。

有一个很浪漫的女孩在网上晒出了她的“收藏”。

高中三年用过的所有替换笔芯,她每一根都用得干干净净。

甚至连笔芯的包装袋她也仔细收集起来。

她说:“有时候我都忘了我记过多少笔记,写过多少作业,做过多少习题了。但这些笔芯会提醒我记得。”

那天晚上,安徽淮北的一所中学,突然出现了标语喊话。

高一的教学楼上的LED上打出一句话:“喂,对面的,加油啊!”

这样一句话,没有煽情,没有口号,只有沉甸甸的朴实期待。

立在对面的高三教学楼当即“回复”他们:“好的,知道了,放心吧!”

终于拿到准考证,这一张纸,好像有千斤重,放揣在口袋里也不是,夹在书里也不是,放在钱包里也不是。

生怕把它弄丢了,这可是踏进大学的门票啊!

当你真正坐在考场里的那一刻,也许会时而托腮,时而皱眉,时而奋笔疾书。

那样的你,一定是浑身都在闪闪发光。

考场外酷暑烈日,但父母都在耐心地等待着,他们希望能在你散考走出考场时,做第一个看见你脸上灿烂笑容的人。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说:“高考给你印象最深的回忆是什么?”

有一个女生在下面回答说:

“最后一科,英语。卷子答完了,还有20分钟,决定不查了。

因为我想到这一切都结束了,想到生活这辈子都不会再给我这样的20分钟。

外面很暗,考场很亮,答题卡的颜色很养眼,椅子很舒服。我坐在上面,什么都不用想。”

是啊,人生不会再给你这样的20分钟了。

因为当你打赢了高考这一仗之后,今后的生活还有许许多多仗在等着你打。

谁的人生不是负重前行,但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对于很多人来说,高考,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

这是最苦最累的一仗,也是必须要打的一仗。

只要打赢了这一仗,哪怕面前再有险阻难关,也将不再话下。

今天你熬了有多少苦,将来就有多少可以选择的路。

但如果说世上真的有奇迹的话,那它一定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

那些没有悔恨的笑容,都是你用每一滴汗水换来的。

所以,这场战争你可能会跌倒,但是请记得一定要站起来!

愿你们在合上笔盖的那一刻,都像一位打赢了胜仗的将军,潇洒地将刀插回刀鞘。

【二】致高考:从知识改变命运,到买房改变命运!

想到即将有千万考生奔赴战场,不由得开始紧张。

似乎每一个经历过高考的人事后都会不定期地做一个噩梦。

梦到在考场中,拼命地深呼吸以镇定超标的肾上腺素,拼命地调动所有脑细胞与时间对抗冲刺,拼命地滑动笔尖把十几年寒窗所学奉于纸上。十多年前的感受,历历在心。

因为那时所有人都明白高考不只是高考,更是命运的转折和亲人甚至家族的希望。对于普通人家来讲,真所谓“一考定终生”,成了便是「光宗耀祖」。

所以对于“高考”这个词我一直是很敬重的。尤其是在听前辈讲1977年刚恢复高考那会儿,几百万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含着眼泪踏进考场时。其场面盛景也不比78年的改革开放吧。

所以接下来子木会从高考的发展历程出发,带大家从各个角度剖析高考对于我们这个社会的影响。并明白,它对于每个人的意义是什么?在现实冲击下,未来又该如何理解它的含义?

1

高考史

提到高考历史,就不得不说它的前身,科举。

科举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可以被称作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始于大业元年,终于晚清,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

在这1300多年里,科举下的中国共诞生了700多位状元,近11万名进士和数百万举人。读书人就此和考试结下不解之缘。

其实古人发明科举考试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给朝代的「社会流动」打开了一条通道,避免了阶层固化。它是中国各朝各代维护统治稳定的有力工具。

科举制度下的考试非常之难。难到什么程度呢?以明代为例,科举各地的乡试录取率平均在2.2%~6%之间浮动。很多人考到60岁还是第一级别的童生。





而2017年高考录取率是在50%左右,扩招后的高考总录取率更是达到了90%,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一个学生一天课都不用上,光高考那天把卷子中所有选择题都选“C”就可以上大学,这就是教育产业化、商业化的结果。

1905年,清廷出于发展新教育、培养实用人才的需要,废除了科举制度,转而引进西方的学校考试制度。

1936年,民国时期,全国已经发展到100多所大学。不得不说,只有民国期间的教育才能称为中国历史的巅峰,民国间的大学才能被称之为国之重器。最有名的莫过于西南联合大学,当时在世界赫赫有名,创造了中国教育史的奇迹。

华罗庚、朱自清、杨振宁、邓稼先、沈从文、梁思成、林徽因、闻一多、朱光潜等等数不尽的当代大师均出于此。那时候自由的理念和对学术的追求共同创造了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

师生间、朋友间、情侣甚至情敌之间,无论忠诚或者背叛,都有自己的支点和底线,有一种责任和礼节。对此,言之不尽。

1966年,文革爆发。在那个"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狂热年代里,高考制度被全部废除。这就是中国高考失去的10年,可能现在90、00后都不知道中国有10年是不用高考的。文革期间“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学员,社会阶级因此被割裂,老百姓失去了向上的可能性。

直到十年文革结束后,高考才迎来转折点。

1977年7月,邓小平正式复出后主管科技、教育工作。8月4日,他亲自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期间,高校代表就文革时期“大学推荐制”造成的恶果进行了陈述。这引起与会人员的共鸣响应。会议当场决定,当年恢复高考。但当时教育部的主管官员提出时间太急,恐怕来不及准备。邓小平说道:“如果来不及就换人做”。

10月21日,中国各大媒体发布了一条令无数青年振奋的消息——恢复高考。因为之前10年的积压,据说全国1160万人报考,570多万考生走进考场。数量巨大的考生使当时的考试组织、经费等都出现问题。尤其缺乏印考卷的纸张。于是经中央特批,每个考生只收取0.5元的考试费用,其余部分由国家承担;同时调用原本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印刷考卷。

因为时间原因,那一年的高考被安排在冬天举行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惟一一次在冬天举行的考试。最终27.3万人被录取。77级学生78年春天入学,78级学生秋天入学。这可能是中国教育史上唯一一次奇观。从组织推荐到考试选拔,电光火石的瞬间,几代人的人生轨迹从此改变。

其实民国废了科举,我们也曾废了“高考”达十年之久,但时至今日,我们才发现,四十年来,高考已然成为中国当下社会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遴选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所有人都会相信「知识是可以改变命运的」。至少在形式上给年轻人在步入社会之前展示了最后一次“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机会。

然而,世事变迁,高考这个词的意义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变得模糊。大学生的泛滥、教育的产业化、社会阶层的固化、金钱对于学识的冲击,让这个原本是「阶层变迁」的梦想变得不堪一击。

2

高考已难改变命运

其实大部分人对于高考的理解都很简单。就是尽所有努力让孩子从小接受最好的教育,之后通过它进入名牌大学,找一份好的工作,然后幸福地生活。

然而目前来看,这份最初最简单的幸福感也很难实现了,特别是日渐高企的房价,把希望变成了奢望。

大概从去年开始,网络就开始爆料一些消息,称清华毕业生因买不起学区房被迫离开北京;父母倾家荡产买学区房就是为了孩子上清华北大,但即便上了清华北大仍买不起学区房,那买学区房有什么用?

曾经那个家乡亲戚朋友争相让孩子学习的榜样,曾经那个高中里无数女生仰慕的学霸男神,曾经那个因为学习让父母无比骄傲的男孩儿,如今正在北京东三环国贸的地铁站里,拼命赶最后一班地铁,好省下25元打车钱,在晚上12点前回到自己的合租房。

这些都是真的吗?是真的。

于是所有人都在质疑,现在连清华毕业的高材生都买不起房了,那念书还有什么用?

同样在一个单位,同样在一起走路,同样在一起吃饭,同样在一起玩耍,2008、2009年前进入北京并买了房,和2011、2012年后进入北京的青年人,身价相差几百万;靠每月几千元哪怕上万元的收入,后者要多奋斗几十年,命运就此不同。更不用说2015、2016年才毕业并留在北京的青年人了。

这时候,「知识改变命运」变成了「买房改变命运」。

慢慢的所有人都在用「是否在北京有套房」作为衡量一个年轻人是否成功的标准,用「是否能买得起房」去衡量一个人读书有没有用。

丈母娘宁愿把女儿嫁给一个低文凭的有房土著,也不会对高学历没房的年轻人高看几眼,现实赤裸裸把年轻人逼上了绝境。

3

被高房价虐杀的梦想

记得参加过1977年高考的学者前辈对我说过一句话:“现在,我已经很难从年轻人身上看到对梦想的坚持和对创新的追求了,还记得在我们那个时代,真的是在想为祖国的富强争做科学家,为四个现代化多作贡献!为自己的最高理想贡献自己的青春。”

到现在还能清楚地记得前辈眼神中的那份坚定。

但如果你现在在大街上揪住一个90后,问他,你愿意为国家做贡献吗?他会回你一个不解的眼神,「我连房都买不起,还去做贡献」?

如果你揪住一个00后小姑娘,问她,你愿意做个科研工作者吗?她会回你,「疯了吧,做什么科研,我想做网红,多赚钱啊」。

别笑,这两个是我曾经做社会调研的真实案例。

只能说现在纯粹做学问的学者,他们承担的风险太大了,做学问就意味着放弃了最基本、最正常的需求。微薄的收入实在无法撑起婚姻,撑起家庭和未来。

他们只能一方面靠读书期间的积累和还算灵活的脑子,做几篇文章、评一评职称;另一方面,用更大更大的精力,去“干外面的事”,去所谓“挣钱”。

一个原本认认真真读过顶尖大学、立志治学的青年人,从骨子里是抹不开去“谈价钱”的;但这个时代,连最基本的生活条件,比如栖身之所都要靠30年去奋斗才能获得的时代,他们不好好做学问了,他们变得奸滑功利了,你也别怪他们,你让他们怎么办?他们只能这样。

所以说这个时代,中国不出大师、大学者,几乎所有人都在诟病中国应试教育。现在看,先别说得那么宏大、那么高尚、那么遥远,单单一个房子,就足以杀死一个有志向做大学问的学霸,让他在起点上就不能开始。

4

高考梦在哪里?

当在大学给学生讲这个话题时,很多学生在这里就变得迷茫了,那么高考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到底该不该学?

我总会对他们说:“如果名牌大学对人一生的意义仅是一套房的话,那么高考是没有意义的。”

其实人生中有两场最重要的竞赛,一场发生在你即将出生的时候,一场就发生在高考。前者让你有幸来到这个世界,后者给你机会去看到更大的世界。

高考的真正意义在于连接一个更大的世界。

如果没有高考,你不可能遇到这么多优秀的人,不可能和一个更高级的城市连接起来,不可能得到这么多珍贵的体验,甚至不可能拥有一个成为城市协作者的机会。

这个世界的规则本来就是不公平的。高考成为了普通人打破不公平最好的方式。

但即使未来要面对再多的不公平,也要保持笃定的心态。

一线城市的房子买不起,二线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高考给你带来的价值绝对不是那副水泥壳。因为你还有需要努力的事业,需要经营的感情和需要照顾的亲人,他们才是你最珍贵的财富。

最后,希望所有人在背负着越来越沉重的人生往前走时,依然不会失去感受幸福的能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