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拐杖让她走得更远 ——记通渭县常河村残疾农民作家蒲小平

蒲小平《静音键》最初手稿

只要有空就继续她的文学梦想

今年53岁的蒲小平是定西市通渭县常河镇常河村的农民。以种地为生的她拖着残疾的身躯在繁忙劳累枯燥的农活之外以笔为剑,与命运进行抗争,她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倾注笔端,完成了一部17万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静音键》。近日,记者走进蒲小平的家,倾听了她的故事。

1肢体残疾不影响汲取知识

采访车出通渭县城向南驶去,今年雨水多,满山都是绿意。在常河镇街道打听蒲小平,“就是那个写书的妇女吗?她家在下街,你到那里再打听。”

敲开一扇门,院子里一位中年妇女在扫院,打听蒲小平。“赶紧进来吧,我就是蒲小平。”掀起门帘走进堂屋,屋内左侧的书架上摆满了书。还在幼年时,蒲小平不幸得了小儿麻痹症,左腿从此落下了残疾。尽管肢体残疾,但丝毫不影响蒲小平对知识的汲取。反之,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她的学习一直都很优秀,作文更是吸引众多的粉丝拜读和作为范文传阅。

高中毕业后,蒲小平因为肢体残疾被拒之大学门外,一生最高的求学经历就这样被残酷地画上了句号。

2文字是拐杖让她走得更远

“成功之路并不一定要走进围墙的大学。”蒲小平信奉这句话。尽管没有上大学,但丝毫没有影响蒲小平对文化的渴求和对文学的眷恋。在通往文学的道路上,她说自己永远感念当年在通渭文化馆专职搞文学创作的邢正中老师。

邢正中老师欣赏这个勤奋上进、爱好文学写作的年轻人。在邢正中的指导下,蒲小平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完成了《穷山乡》、《理解万岁》等作品。

“应该是1983年腊月,县文化馆搞了一个新人在写作方面有成绩的表彰活动,文化馆通知我也去参加,还领了误工补贴。”回忆起往事的蒲小平嘴角挂着微笑,沉浸在当年的幸福之中。活动后,蒲小平走进新华书店,用所有的误工补贴买了一套《红楼梦》。时至今日,那套书还摆放在她家的书架上,书页已经发黄。

3文学路上的苦行僧

后来,全国风靡起了裁缝热。蒲小平也学起了裁缝,一段时间下来,她的手艺在娘家李店乡集市的街道上已经小有名气。

1986年,蒲小平与临近常河镇农民常维民喜结连理。她说结婚那年从娘家背回来的嫁妆之中,一个大板箱里边装的全是书。很快,蒲小平的裁缝手艺在当年常河乡的集市上站住了脚,她也办起裁缝培训班带起了徒弟。此后,3个孩子相继出生,遗憾的是他们夫妇唯一的儿子自幼失聪。接二连三的变故让她措手不及,受尽百般艰辛,蒲小平没有放弃对生活的信心,她陪伴孩子识文断字、艰难成长。

4平时边带孙子边写作

2012年,丈夫外出打工,孩子们也都已长大,家里也享受上农村低保,蒲小平也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专注于文学创作。除了吃饭睡觉,她把所有的时间都倾注笔尖,两年后,长达17万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静音键》初稿完稿。

小说描写了改革开放后农民不再单纯以种地为谋生手段,各种个体经营遍地开花,年轻的忠祖和素娥夫妇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开展个体经营。素娥在嫁给忠祖后日以继夜地以裁缝手艺养家糊口,随着3个孩子的相继出生,经历了一系列家庭变故的她一直忍受着丈夫的暴力、辱骂、毒打、怀疑、折磨……然而她,始终在艰难的生活里隐忍、坚持,不放弃自己不能说话的孩子,不放弃那点儿心底的梦想。

小说完稿后,蒲小平唯一的愿望就是将小说能印刷成书,完成一生的夙愿。思前想后,蒲小平只好大着胆子给通渭县委书记令续鹏写了一封信,询问出版事宜。“县委书记把这封信转交给了县文联,县文联的李丽老师打电话联系我后,我就拿着小说手稿到县城去找李丽。李丽热情地接待了我,并告诉我小说要是出版必须要录入转成电子版。”

蒲小平在酒泉的弟弟蒲小全知道姐姐的想法后带来一台电脑,从来没有摸过电脑的蒲小平开始用儿时学过的拼音,一个字一个字往上敲。半年后,小说全部录入。2015年国庆期间,在分别35年的同学聚会上,老师和同学们知道蒲小平的创作已经完稿后鼓励她去出版。在同学杨志林、王富海和乡谊张新民等的联系下,2016年10月,长篇小说《静音键》被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第一版印刷1000册,三分之一以上的出版费用全是同学赞助的。蒲小平在西安的朋友李娟娟知道她的情况后,在微信公众号上推出了《一个甘肃残疾农民,被迫当了作家,这是为什么》的文章,网友们了解了蒲小平的故事后,为蒲小平自强不息的坚强意志和执着拼搏的精神所感动。大家纷纷倾囊相助,爱心购买,1000册新书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销售一空,应读者要求,蒲小平又联系第二版印刷了1000册,现在也剩余不多了。

如今的蒲小平每天一边带孙子,一边抽空读书写作,日子过得充实而充满希冀。兰州晚报记者牛小亚文/图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