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藏艺术的完善融合

图为西藏牦牛博物馆新展《瓷@慈》吸引参观者前来细细品味作品。 本报记者 谢筱纯 摄

本报记者 谢筱纯

这是一次艺术家对西藏人民的献礼,是一次东西地域文化的结合,是一次以瓷器艺术向藏民族文化的致敬。细腻光滑的瓷器与苍茫广阔的雪域碰撞,擦出了李泉的灵感火花,这场在西藏牦牛博物馆举办的《瓷@慈》当代陶瓷艺术展便由此诞生。

“我和西藏也是有渊源的。我从1996年开始到现在,加起来进藏已经24次了。西藏给我的心灵震撼特别强,不管是风景还是人物。我的每幅画都有一个故事。我是走到哪里画到哪里,我对西藏原来是触摸,现在是感知,还没到感悟。我把自己看到的风光和人物画出来,把人对精神的追求、对信仰的追求画出来。真实地呈现自己,心中有画笔下才有画,首先是要感动自己、震撼自己。”李泉介绍了他的经历和灵感由来。无畏任性的越野、敬畏膜拜的行旅,李泉先生24次的进藏经历积淀出了他的西藏情怀,催生出了他心底最深切的愿望——将西藏人文的纯粹、旷野的力量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生于“瓷都”江西景德镇的李泉擅长陶瓷艺术。于是,他决定以刀为笔、以瓷为布、以釉为色,用瓷板画(指在平素瓷板上使用特殊的化工颜料手工绘画、上釉,再经高温烧制而成的一种平面瓷艺术品)记录下高原的壮美,渲染出人文的纯粹。

李泉是第一个将高温颜色釉和西藏文化相融合,并推出个人作品展的艺术家,对于高温颜色釉烧制的难度,他再清楚不过了:高温颜色釉的烧制对于火候、颜色的把握需要及其精准,稍有不慎就前功尽弃。每一次烧制都是一次艰难的“朝圣”之旅。“我的作品在吸收传承传统的技法外,还通过反复的实验及研究,形成我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及表现形式,追求颜色釉在摄氏1360度的高温烧制中自然的变化、融合,所以我的每幅作品都无法复制,包括我自己。”李泉说。

李泉的瓷板画,会让人一眼就陷进去。他很善于捕捉西藏题材的文化符号:转经筒、经幡、喇嘛、寺院、牦牛、藏羚羊……将这些文化符号提炼出来并加以强化,化作瓷画作品中的血肉和精魂,把题材的地域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牦牛精神”的“憨厚、忠诚、悲悯、尽命”正是李泉毕生推崇并追求的,于是,西藏牦牛博物馆成为了此次陶瓷艺术展的最佳场所。而此次展览的主题定为“瓷@慈”,是因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及创作经历,激发更多陶瓷艺术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和观众的爱心,用实际行动带动艺术家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支持慈善事业。李泉携手恩三慈善基金会,将自己作品义卖所得钱款捐作艺术基金,用于日喀则幼儿园孩子们的艺术培养和陶冶,帮助有艺术兴趣和天赋的孩子实现梦想。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