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是寒门学子的唯一出路吗?

文风青杨

6月7日,在中国,915万年轻人走进高考考场,当他们开始奋笔疾书时,整个国家甚至都因此安静下来。商业和军用航班纷纷改变航向,考场附近道路被封锁,司机被禁止鸣笛,建筑工地停工,网吧关门,葬礼为其绕道而行……等欧美媒体一一历数这国度以何种方式,倾情投入这场大学入学考试。

当然,学生们也没有闲着,为确保高考顺利,有人吸氧,有人打点滴,“高考房”与“高考保姆”受到极大欢迎,还有女孩为此服用避孕药或者注射激素……这是前两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在报道中对中国高考的形容。

40年来,数以亿计的青年通过高考走进了另一种人生。明天又是一年高考时。高考如此重要,但高考真是寒门学子的唯一出路吗?

农村的孩子上好大学变难了吗?还是让数据来说话吧!2017年40名高考状元中,6位状元来自农村,其余85%的状元均是城镇户口。父亲是公务员的状元占35%,母亲为公务员的占22.5%,远超其他职业。状元父亲为本科学历的有15人,占比37.5%;状元母亲本科以上学历的占比45%。(澎湃新闻)

还记得吗,就在去年,2017北京高考文科第一名熊轩昂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的大学。现在的状元都是这种,家里又好又厉害的这种。”老实说,这孩子挺坦陈的。不仅承认自己比农村的孩子在学习上有优势,而且告诉媒体自己的父亲是外交官。

想一想,那些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城市里,家庭条件好的孩子,从小各种辅导班,课外辅导班,兴趣班,奥数加强班等等。他们的业余时间,都得到了充分利用。而农村的孩子,都是无聊,闲散应对宝贵的时间。因为,农村家庭没有丰厚的条件,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无疑,城市的学校教学资源,师资力量,远远高于农村的。师傅都是如此厉害,徒弟能差吗?

大学同学里,就有来自农村的同学曾告诉我,在城市孩子学钢琴、学油画、练足球的年龄,他们背负着应试教育的升学压力。在课余时间,要么和大人一起干农活,要么就是打游戏、打牌,没有良好而科学的家庭教育、课外教育。这种知识、思维甚至性格上的封闭、都会制约他们读大学乃至进入社会后的发展,是阻碍他们融入城市生活、改变命运的根源。

再举个例子,高晓松的爷爷是清华大学校长,外婆是北航大创办人之一,爸爸妈妈都是清华的教授,妈妈是梁思成的学生等等,他从小在清华校园里面的二层小楼长大,说,他上清华的时候,想要辍学去玩乐队,妈妈说,可以。你要是分文不拿,能在天津坚持一周,我就让你玩乐队。

这是父母知道人生精彩,不只是上学这一种可能。那些真正跑赢同龄人的年轻人,是拥有见识+知识+格局的结果。

再往深里说,从教育资源到分数录取线,大城市的优势显而易见。更何况,并不是每个寒门学子北大毕业就能从根本上改变命运。

2004年,麦子一篇文章《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引起了多少共鸣,一个农家子弟经过18年的奋斗,才取得和城市同龄人平起平坐的权利。如今,不少农村地区的家庭不再以有大学生为荣耀,好些家庭都陷入“不读书永远穷、一读书马上穷”的悖论中。而“知识改变命运”曾经振奋无数寒门学子的口号如今似乎已成为一种奢望。

再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尽管也强调多元评价,但分数好才是真的好,仍是最高标准。如果成绩不够好,就算你的社会协调能力和规划领导能力再强,也没有人赏识你。偏才怪才屡屡受到排挤,甚至被淘汰出局。多元评价得不到落实,以分数为衡量标准的“高考状元”自然就被推上了金字塔的塔尖。

一个公平的社会能为公民提供更多向上的机会,考场无处不在、博弈无时不有,高考不会固化一个人的命运,更多的风景还在“社会”主战场呈现。

12年寒窗苦读,祝2018年高考学子们,每一位都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作者:风青杨:知名评论人。一个有趣的人,分享一些有趣的事。嫉恶如仇,从善如流!微博@风青杨V 社会三农高考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