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数字供养人”公募项目上线 “数字丝路”计划首个落地项目启动

6月7日,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中国敦煌石窟研究保护基金会、敦煌研究院、腾讯、新华公益共同发起的敦煌“数字供养人”公益项目在腾讯公益平台正式上线。项目将在互联网平台发起公开募捐,6月8日将通过“朋友圈广告”定向发送的形式,倡导社会公众特别是年轻人,关注文化遗产保护,参与敦煌壁画彩塑的数字化保护。这是敦煌研究院与腾讯自去年底启动“数字丝路”计划后首个落地项目。据悉,2017年12月29日,腾讯与敦煌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携手启动“数字丝路”计划,通过科技和新文创手段传播和传承敦煌文化以及演绎、活化经典文化IP。

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字供养人”的概念源自敦煌文化的“供养人”典故。早在1600多年前,丝绸之路上的古人为寻求精神庇护,在敦煌开窟供佛,从而创造了灿烂的敦煌文化。正是这些供养人,促进了敦煌文化的繁荣发展。如今,公益项目通过数字科技重现敦煌文化的历史风貌,以创造性的演绎让敦煌古老壁画以契合这个时代的文化形态,真正走近年轻人的生活,让年轻人参与到文物保护中。用户只需捐赠0.9元,就可以成为“数字供养人”,并获赠来自敦煌的“智慧锦囊”。王旭东认为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形式,让文物“活”起来,提升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尤其是年轻人,激发他们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喜爱。

在谈到为何选择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作为公募机构时,王旭东认为,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在文博领域非常有影响,有一定的社会公信力,也曾与腾讯共同开展过公益活动,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是很好的第三方合作机构。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告诉记者,此次公益项目预计筹款190余万元,项目所筹集的善款将用于敦煌莫高窟第55窟壁画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励小捷认为,此次合作,亮点与创新频现,“互联网+传统文化保护”让文化遗产重焕生机是项目的亮点。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募集,是形式上的创新;筹款目的是对55号窟进行数字化保存,是内容的创新;数字化成果将全方面应用到敦煌文化的深度挖掘阐释,以公益的方式展示给广大“供养人”,是项目成果应用的创新。

在腾讯集团市场与公关部总经理李航看来,与以往传统文化保护类公益项目不同的是,“数字供养人”项目在保证文化严谨性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大众的公益体验及年轻群体的表达方式。敦煌的数字化保护需要社会各界长期的关注和投入。“数字供养人”作为连接大众参与保护、传承敦煌文化的计划,鼓励更多年轻用户成为敦煌的“数字供养人”,推动敦煌的数字化保护。

王旭东透露,筹款结束后,将进入工程实施期。按照壁画数字化技术标准规范,实施前期摄影采集、后期图像处理,对莫高窟第55窟进行全面、高精度、高保真的数字化档案采集,在确保壁画安全的前提下,真实、完整地将敦煌壁画以数字形式永久保存下来;同时,将充分考虑捐款人的体验感,适当开放展示数字化采集项目成果。

据介绍,文物数字化保护是以计算机网络、通信、光学等技术的发展为基础,利用最新的数字技术,如数字化三维重建、数字化编辑、三维动画、虚拟现实等,以再现、保存、分析研究、文化传播为目的的对文物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的手段;与文物的唯一性、不可共享和不可再生的特性相比,文物的数字化信息具有无限的、可共享的、可再生的优势和特点。开展的敦煌壁画数字化项目旨在以计算机多媒体方式保护、保存和重现莫高窟壁画、塑像、建筑、其他形式文物等内容。

编辑:李振英

责编:许玲芳

主编:史 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