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夏天,我没考上985 | 高考故事

如有雷同,纯属老天开了个玩笑

2018年高考刚刚过去了,不知这届高三975万考生命运几何。

一直固执地认为:高考,大概是全国人民最具同理心的时刻。

每逢高考总会曝出走错考场、忘带身份证之类的乌龙,但也很难在其他时候看到社会各界这么齐心协力为一样事物让路了:家长、交警、出租司机、工地工人、广场舞大妈、老师、往届考生、低年级的学生,老的少的、认识的不认识的,都来祝福。

▲为高考让路(图片来源:网络)

《极限挑战》第四季第一期的时候,来到上海崇明中学,面对着所有高三学生,“男人帮”问了6个问题。开始时,同学们都站在同一起跑线,每回答一个YES,就能往前走六步。当问题问完,有的学生已经领先大半个操场,也有的一步未迈,留在原地。

(图片来源:《极限挑战》)

节目组试图借此说明努力学习的重要性,以激励大家迎战高考,但也揭露出现实的差距。对孩子们而言,这种残酷,也许是必要的。

简单回顾一下这“6问”,用节目组的话说:没有(家庭)保护伞的孩子,更要努力“奔跑”才行啊。

1、在你18岁的时候,父母是否都接受过高等教育?

2、18岁时父母是否给你请过一对一家教?

3、18岁的时候,父母是否让你持续学习除了功课之外的一门特长,并且现在还保持着一定水准?

4、18岁前是否有过两次出国的经历?

5、18岁时父母是否承诺送你出国留学?

6、18岁时父母是否一直视你为骄傲,并在亲友面前炫耀你?

归根到底,对多数学生来说,高考可能是最公平、最直接的改变自己命运轨道的机会。压力之大、背负之重,也难怪有些孩子一出考场就因发挥不佳而嚎啕大哭、甚至有孩子在考试前天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有人称这批“00”后为“佛系考生”,但对高考无所谓的只是少数,大多数“00”后考生,依然和当年的我们一样,千军万马过桥。

▲著名高考镇毛坦厂:万人送考大队(图片来源:新京报)

『很遗憾告诉你,它只是个开始』

每年临近六月七八,我都难免想起八年前的初夏。考完最后一科历史,随人群从教室内一哄而出,如释重负地走下陌生的楼梯:焦虑不安、兴奋异常。

从考完到6月24日出成绩,还有整整半个月的时间可以不顾一切地“潇洒”。和全国其他地区不一样,那时的上海高考依旧沿用“先填志愿再考试”的政策。这也意味着,我在这16天里不用考虑一丝和“考试”“分数”“学校”有关的东西,只需要尽情玩耍(比如:毕业旅行),同时,静待命运宣判。

但这不代表潜意识就会放过我。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做梦——和考试有关的梦:走错考场、听力事故、交白卷、糟糕的分数……到了白天,也会在看电影的时候,猛地记起语文考卷中一道吃不准的题目应该选什么,提醒我:你又被扣分了。总之,十分扫兴,让人怀疑这是思维能量过剩的体现。

不过,毕业旅行还是在这焦灼不安的气氛中到来。

6月下旬的上海,亚热带季风气候,空气逐渐变得闷热黏腻。按计划,参加旅行的人会在虹桥机场集合,飞赴青岛。避暑或许谈不上,但喝个啤酒吃个海鲜,也权当散散心。

同学们很知趣地对考试保持缄默,但有几个学霸不顾“众怒”,津津有味地对答案,我们在深恶痛绝之余,狠狠给了对方几下“眼刀”。

青岛之行很短暂,三天还是五天,记不得了,依稀记得去了崂山和五四广场,喝了酒、吃了海鲜和樱桃。到得晚上,洗干净窝在宾馆房间,和一群女生看世界杯、吃零食、打牌:一片祥和。

其实,除了那些早早预录取的孩子,我这种等着“宣判”的人是玩儿不痛快的,总有心事。再者,中不溜的成绩、少年的敏感和骄傲,也使人无心融入愉快的集体生活,拒绝参加最后那天“集体看日出”的活动。

所谓“此时一别各前程,十二年间不作声”之类的离愁别绪,也是等毕业多年后,才依稀觉察。年少时心结尤多,半因无知,半因天真;其余一切,当时尽视为烟云。

从青岛回来的当天夜里,就是出分的时候。家里人守在电脑前,空气都因紧张显得沉闷。

终于刷开网站,总成绩:5XX。心凉了半截,不好不坏的分数,但想进985是难了——尽管各个学校几天后才公布录取分数线。

此后的事情大多忘了,仿佛整个6月的焦灼都在那晚上的查分里被蒸发干净,留下混沌的空白。都说大脑对于不快的回忆会启动保护机制,让你忘记发生过什么,也不知是我记性太差还是保护机制启动了,我只记得自己平静又坦然地接受了二志愿:一个外人听来“可还行”、自己却毫无兴趣的专业。留在了上海,告别了北京。

多年以后如果有人问我,是否对此感到遗憾。若我再年轻个五六岁,或许会答:不甘心。后来我想明白:至少在自己的例子里,与其说遗憾,不如说命运

为此,我必须陈述一个简单的事实:那年我的提前批和一志愿同分;提前批除了分数和二志愿不同,水准其实和二志愿无差,连所填专业都一样。换句话说,即使我多考了10分,也无非是在北京念专业A与在上海念专业A的区别。

因为打从一开始,即使我发挥优异,也去不了985,而是被另一所北京院校录取。彼时,我只是一门心思想做个“北漂”,何况支援填报中,留给我的有用选项并不多。

话说回来,如果在北京念A专业,鼻炎怕是得更严重(可怕的雾霾),但或能潜心学习。其中的原委,已不足与外人道。

人是不能常想“如果”的。那会叫你忘记眼前。

而八年前那场考试,算不得成功。对此,我已经接受。

究其原因,一生中定有那么些时刻,让你感到所有发生过的事——懊悔也好、羞愧也好、痛苦也好,皆无需改变,本该如此

这种时刻于我而言,是在大学体会到的。用时髦的话说,那会儿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Gang,在彼此拉扯中度过了愉快、美好的4年。而这4年,我不想拿别的事物交换。

倘若换一个环境,我几乎可以断言,此刻坐在这里码字的人不会是现在的我。所以,对过去一切种种,无甚后悔;对于那年夏天没考上985、没去北京,也谈不上遗憾。硬要论,也只是对那次失败的志愿填报略感遗憾罢。

这就是我简单到普通的高考经历。如今想来,甚至有一些空洞和乏味。但也正是因为经历过,所以面对每年上考场的学生,都怀有温柔的祝愿。

就像回到那年的六月七,父亲挽着我一路走到考场,和铁栏外挤满的学生一样,聒噪地等待着人生中第一场大考。

那个时候,我们对时间没有切身的感受,不知道未来很长,一切,只是刚刚开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佛洛伊玛德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订阅公号Wo有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