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8年的相见!年轻的华侨姑娘与两位桐乡大叔的故事,有点暖!

8年前,15岁的她因为被美国医生误诊

饱受盆腔脓肿的折磨

8年后,已经结婚的她与父母

特地不远万里漂洋过海赶回桐乡

看望并感谢曾经治愈她的医生们

她叫Sarah,今年23岁,一位来自美国马里兰州的美籍华裔,而她所看望的医生,是市一院现任医务科科长、副主任医师金迪和超声科主任助理、副主任医师沈旭平。

图为Sarah夫妇与金迪(右一)和沈旭平(左一)两位医生的合影

个体化治疗

让患者摆脱脓肿困扰

事情要从2010年的暑假说起。原本打算回国探亲的Sarah一家因为Sarah突如其来的腹痛而延迟了回国探亲,在美国医院被诊断为肠胃炎,Sarah父母也以为孩子只是吃坏了肚子,没有大碍,便又重新登上了赴中国的飞机。

鉴于美国医生的诊断,虽然Sarah到桐乡后仍旧腹痛,但也只是服用止疼消炎药。“一直靠止疼药止疼,病症没有好转的现象。”Sarah的父母意识到孩子的病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在中国,没有确诊病情前,一般不建议长期服用止疼药。”在听取Sarah叔叔建议后,当天晚上,Sarah没有吃止疼药。

“妈妈,疼,肚子太疼了……”半夜,Sarah疼得在床上冒冷汗,这一幕吓坏了她的父母,马上联系了在医院工作的Sarah的舅妈,连夜送往市一院。经过CT检查后,医生发现Sarah盆腔内有一个巨大的脓肿。

“CT显示脓肿有10公分,而患者只有15岁,这种情况还是比较罕见的。”据医生回忆,起初考虑保守治疗,但是发现效果不好,所以建议开展微创B超引导下穿刺术进行抽脓。“进行传统外科手术,必然会留下疤痕非常不美观,而且患者一家近期要回美国,如果做了手术,2~3个月内不建议坐飞机。”

尽管决定做介入治疗,但第一次抽脓并不顺利,由于脓液在盆腔内变成了半固体化,让抽脓的难度增加了。但是金迪和沈旭平并没有放弃,针对Sarah的情况,他们改变了方案:用稀释液注入脓腔中,等待两天脓栓溶解后再次穿刺引流。

于是,第二次抽脓进展顺利,术中超声显示10公分的脓肿一点点变小,直至完全引流干净,针管里装满了被抽出的乳白色脓液,Sarah的父母终于松了一口气。住院21天的Sarah也在脓液被顺利抽出后,康复出院了。

八年感激之情

溢于言表

但这并不是事情的结尾,回美国两个月后,Sarah父母谨遵医嘱在美国医院进行复查,“Sarah恢复的非常好,没有任何影响。”出于对国内医生的感激,自那以后,每年的平安夜,Sarah的父母总会给金迪和沈旭平打来越洋电话,寄贺卡和信件以表内心真诚的感谢。

“在桐乡的21天,亲人对我们的帮助,医生对女儿的治疗,都让我们这一辈子难以忘怀。”Sarah母亲坦言,如果当初没有两位医生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女儿的病很有可能引起败血症及心肺功能损伤,甚至危及生命。“这次是专门来感谢,并向医生们分享女儿的喜讯。”尽管在美国长大的Sarah不怎么会讲中文,但从她的言辞中不难看出对于两位医生的感激之情。

记者:王一 通讯员:宋娟芬

编辑:熊猫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