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新闻·江西2018】追梦编织半世纪,大爱助残24载暖人心!

熊大蒂,女,1949年生,南昌县冈上镇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会员、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工艺美术家、北京钰章结工艺品有限公司设计师。

追梦编织半世纪,大爱助残24载

暖人心

冈上镇教授村村史馆熊大蒂作品

在南昌县冈上镇,有一个闻名全国的“教授村”,那里有着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气息,曾诞生过300多位教授,其中就有一位享誉全国的“民间工艺大师”——熊大蒂女士。

熊大蒂现场展示中国结编制工艺

熊大蒂自小生活在素有“教授村”美誉的月池村,受浓厚文化氛围的熏陶,培育出她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品性。从小,她对生活中的事物很是关心,对大自然的一草一物表现出好奇和喜欢。6岁起,她就能将竹片、树叶、丝绳等物, 随手编织成一件件鲜活逼真、富有灵气的小作品,她编制的青蛙、蝴蝶、戒指、手链等一一跃然而出,惟妙惟肖。在那个年代,人们对美好生活有着强烈的渴望,而编织毛衣更是那个时代的一种时尚。那时候受母亲和邻里的影响,熊大蒂对编织毛衣、裁剪服装有着浓厚的兴趣,她也如愿成为了一名纺织技术工。

冈上镇月池“教授村”

80年代,由于厂房经营不善,她所在的纺织器材厂面临倒闭的危机,为了养家糊口,她与下岗工人联合办起了童装厂,由于自身身体的原因,经过两次大手术后,她办理了病退在家安心休养身体。

休养期间,她怀揣着对编织工艺的热爱,想在家置办一个属于自己的编织工作室,一是达成自己的愿望,一是通过编织填补家用。在征得家人的意见后,她四处筹集资金,用手中的1700元购买了一台编织机。凭着多年的潜心研究,她对毛衣编织工序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理念,她所编织的毛衣款式即融合了传统的要数,又独具风格,在邻里间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在南昌编织界名声鹊起。

熊大蒂编著出版的书籍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脚步的深入,熊大蒂的编织事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为了学习更优秀的编织工艺,1994年,她举家来到北京,用自己全部的积蓄办起了专营各种编织机的豫章编织经营部。她的经营理念是为顾客提供学习场所,让编织工艺得到拓展和传承。身为一名有着丰富经验的编织能手,她常常在经营部里向善于编制的顾客虚心请教,认真记录、共同探讨编织工艺。经过多年的积累,她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自己掌握的技能进行交错融合,在传统编织技艺的基础上发掘和不断改进编织工序方法,丰富编织内容,开发顺应时代审美的“味道”,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大胆创新,创造了属于自己编织的辉煌。她所创办的北京钰章结工艺品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中国结生产企业,先后开发了五大系列一千多个品种(如:室内挂件、汽车挂件、结编首饰、立体结艺实用绳结等),现已成为多家机关团体的专业礼品商。她还创办了北京编织爱好者联谊会,编著发行了《编织机使用指南》、《编织技巧》、《中国结饰与软陶艺术》《打开艺术之门编织多彩生活》等教学书录像及光盘。她所编织的“中国结”先后在北京申奥、国家邮政局、北京奥运会等大型活动期间,为活动现场妆点着吉祥美好的氛围,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系上了“家”的情结。2005年6月,她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民间工艺大师”称号。

熊大蒂与大家在编制经营部研究编织技艺

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她发现,来她这里学习的人大部分都是为了谋求生存需要掌握技能的下岗工人和残障人。为了帮助更多的人,熊大蒂在征得家人的同意后决定对这些特殊的人群提供免费培训。在生活、学习中,她也尤为的关心和照顾大家,有时为了大家能掌握技能,她会认真、仔细、耐心地手把手教授,那收针、起针、缝合、量衣,每一个针法和环节,不仅倾注了熊大蒂的爱,更寄予了她对编织工艺的希望与传承。

熊大蒂为特殊人群免费提供编织培训课程

24年来,熊大蒂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初衷,不断学习、创新和传承着自己热爱的编织工艺。在培训班里,她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员,使他们掌握了一门技艺,也开启了他们美好生活的新征程,深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由她创办的北京钰章结工艺品有限公司曾多次获评全国助残先进单位,其个人也多次获评全国助残先进个人。

一个个精致、小巧的“中国结”,一双温情灼热的“巧手”,从南昌到北京,从中国到世界,她用爱编织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传奇,以“结”的热度温暖着他人。(来源:南昌县发布)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