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新闻】暖心“外婆粽” 9年赠邻里

大洋网讯 端午节即将到来,家住天河区康城社区的街坊们又陆续收到“外婆粽”。连续9年,今年74岁的卢贞华都会为邻居送上亲手包的粽子,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外婆粽”。

其实,乐于助人的卢贞华是一名帕金森病患者,去年做了手术后,曾经能包2000多只粽子的巧手,今年只能包数百只,但她依然乐此不疲。

开包粽培训班传授“康城第一粽”秘方

猪肉、花生、粽叶……卢贞华的客厅餐桌上摆放着各色食材。只见她把两片粽叶交叉折叠成漏斗状,舀一勺糯米铺在粽叶内部,再捻几片猪肉,卷一片粽叶封口,最后用绳子缠绕拉紧捆好。两分多钟,一只粽子就完成了。

出生在浙江省东阳市的卢贞华,年轻时就善于包粽子,串门品尝粽子时,还会思考别人家粽子的用料和调味方式,慢慢总结出一些诀窍。住进康城社区不久,卢贞华包粽子的精湛手艺就已远近闻名,甚至还被邀请担任社区包粽子比赛的评委。2009年,在社区举办的中德友谊联合会上,德国朋友吃了卢贞华裹的粽子后,纷纷伸出大拇指赞“太好吃了!”

自此,在女儿的鼓励下,她尝试在社区里开设粽子培训班,传授“康城第一粽”的独门秘方。包粽子时,坐在一旁的小孙子经常喊“外婆”“外婆”,久而久之,邻里街坊也都这么亲切地喊她。

每逢端午前夕,“康城第一粽”就会成为抢手货,最早的提前一个月就开始预约了。卢贞华会拿小本子记下每家需要的数量和口味需求,并给他们排号。今年6月5日,她开始开工包第一批粽子,从选料到包裹,每个环节都认认真真。比如粽子最精华的“大块肉”,一定要选肥瘦相宜的五花肉,提前一夜用酱油腌制。包粽子前肉里撒上几滴芝麻油,浓香扑鼻。邻居廖雪梅说:“她去粮油批发市场亲自挑选糯米,该买圆糯米还是长糯米,心里都有个谱,花的还是她自己的钱。”

今年再次如期收到“外婆”的粽子,邻居们道谢声不断,纷纷大赞卢贞华的手艺。有户人家收到嘉兴粽、肇庆裹蒸粽等天南海北各色粽子,但依然感叹“都没有‘外婆’的粽子好吃。”

患帕金森病八年助人中找快乐

在外人看来,卢贞华永不知疲惫乐于助人,一定身体健康、干活带劲。但实际上,她是一位已确诊帕金森病8年的患者。

8年前,卢贞华在家里挂窗帘时突然开始脚发抖,后被确诊为帕金森病,开始出现运动迟缓、肢体疼痛震颤等症状。之后她靠药物治疗的方式控制病情,每天都要服三次药。

去年年底,卢贞华因病进行了一次大手术,身体不比往常,以前自己可以打车去市场买十几斤糯米,现在提不动了,包好的粽子也没法煮好再送上门。

即便如此,她依然坚持包粽子:“长期患病心情会压抑,我感觉自己与病痛抗争的过程,就像在蜘蛛网上行走一样,必须要很努力挣扎,与大家在一起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会好很多。”

今年,邻居们体贴卢贞华,将她请进家里“指导工作”,一起包粽子过端午节。前天她们包了40只,昨天包了200多只。卢贞华一双手绝不服输,每个环节“稳准狠”,捆粽子时力气大大的,防止“露馅”。“早上5时就起床准备包粽子的用料了,尽管有时腰酸背痛,但想想这是送给大家过节的一份心意,心里就很高兴。”她说。

每年端午节,卢贞华还跟随义工队把粽子送给社区的独居老人和安保人员。每年在社区举办的重阳敬老百家宴时,她还包好粽子献给老人们,“康城第一粽”成为百家宴最受欢迎的品牌。

15年来帮邻里义务“缝缝补补”

卢贞华不仅是粽子“能手”,而且还是裁缝“巧手”。15年来,她活跃在社区义工一线,发挥自己专长为邻里服务,2016年她和丈夫还被授予“康城十年义工纪念章”。

卢贞华的裁缝手艺在康城社区一个由退休老人组成的“缝缝补补”义工队大放光彩。社区义工队有上百人,每到周三下午,他们都会聚到一起,在社区工作室里帮街坊邻里裁剪衣服。

“阿姨,可以帮我缝个纽扣吗?”“阿姨,可以帮我把小孩的名字缝上幼儿园的班服吗?”每个星期,义工队的“生意”非常繁忙,大家就把衣物数量和住址门牌号记下来,防止衣物弄乱了。

卢贞华说,现在用的缝纫机都是队员们从自己家里捐出来的,“一针一线”也全是从日常生活当中“抠”下来,如今一个塑料箱里面已装满了各色针线,各款纽扣应有尽有。

像义工队成员一样,卢贞华老而弥坚,尽自己所能做好高龄老人的关怀工作。卢贞华说之所以一直活跃在义工第一线,是因为“小时候母亲和奶奶等上一辈就教育我做人要有善意。”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