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药频遭“降价死”,谁在与民争利?

“这些临床使用效果好、价格低的药品为何又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日前,“中新经纬”发文,就当前药品行业的这一怪象再度进行剖析。暴露在公众视野面前的,则是昂贵药代替降价药、滋生降价药黑市、药品换包装再报价等一系列问题。原料供应商、药品生产企业与销售终端的博弈,以及监管部门的缺位,使得本该属于民众的实惠被大打折扣。

“以最低廉的成本,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想必这是民众普遍希望的状态。事实却不尽人意,患者与廉价药之间失衡的供需关系,不该由昂贵的替代药品、由此滋生的“黑市”等出面调剂,这已然造成一系列市场乱象,更与医疗改革的公益性质背道而驰。

廉价药无法给商家提供足够的利润空间,是导致其逐渐消失在市场中的主要原因。商家以昂贵药取而代之时,即便成本有所增加,却可以在售价上动脑筋,将成本负担转移给消费者。单就普通商品而言,若存在“以高出原价数倍的价格,去购买几乎相同效果的替代品”的现象,最大可能性就是存在垄断。

作为民生产业的重要链结,药品的生产销售需要与普通的商品区别开来。高价购买替代品,以普通商品为例,尚且有悖市场的良性发展,何以在药品领域允许商家发“买命财”?

除找进口药替代、哄抬药价外,“旧瓶装新酒”更胆大妄为。经媒体披露,有些药品生产厂家以“换包装、改剂型、变规格、造新名后重新报价的品种”的方式,为药品换名提价。这种操作手法与方便面的“瘦身涨价”有异曲同工之妙。很难想象如此明目张胆愚弄患者的行为,竟然会通过审批并招摇过市。若是有细心患者在用药时发现“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不知又会作何感想。

企业在利润面前迷失自我,抛弃社会责任后,就陷入了资本追逐利润的魔障。制药企业与销售终端在这基础上,还牺牲了无辜患者的身心投入,换取堪称带血的利润,无疑是有悖社会公共道德的。

面对当前药品市场的种种乱象,相关部门更要及时出面承担责任。一方面严格药品生产销售的审查制度,增加企业商家投机倒把的成本,对现行的药品管理制度及时查漏补缺,调整现有结构,促进行业自律;另一方面需顾及患者和企业两者,或可采用进行财政补贴、减免刚性成本等方式鼓励企业生产、终端销售有效的廉价药。除此之外,司法体系的完善尤为重要,对违规企业和失职部门追加刑事责任,更能保证药品市场的有序发展,从而让百姓得到更多实惠。

作者:洪恒飞(衡阳师范学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