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落地呈现多样化,企业秉承开放、理性心态最重要

当前国内并不缺乏探讨人工智能的声音,作为科技领域的热点话题,人工智能已经于去年上升为国家战略,全球范围内也早已开启了人才、技术争夺战。通常情况下,技术的最终目的还是服务于人,人工智能亦不例外,关于它的探讨也更多地体现在其 " 产品化 " 方面。因此,在越来越多普通人也开始关注到人工智能的今天,探讨逐渐聚焦于 "AI 如何让人类生活更美好 " 这一话题。

6 月 12 日,为期四天的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下称:软交会)在大连正式拉开帷幕。会议将微软、希捷、思科、维布络等全球五百强企业,华为、东软、科大讯飞、新华三、华信、文思海辉等国内 IT 领军企业代表集聚,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等 34 个省市的科技创新企业参展团驻扎于此地,共同就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话题进行交流和产品展示。

" 人工智能要想深度影响人们的生活,在过程中发挥作用,其实是要从弱的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转变。" 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徐玉林如是说。

作为国家科技部敲定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之一,科大讯飞在语音智能等领域的实践颇有发言权。徐玉林表示,想要进一步了解人工智能还需要关注时代发展背景。目前,IT 产业正在向移动互联网的万物互联时代迈进,而每一次时代的推进都是由人机交互形成重要推动力来改变。目前,无屏、移动、远场,以触摸为辅的人机交互时代已经带来,其中语音技术着发挥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人工智能总体上可划分为运算、感知和认知智能三种不同派别。运算智能即机器人掌握计算能力,感知智能为机器能看会说、能看会认,而认知智能相当于给机器装上一个人脑,会进行人类的思考。" 科大讯飞主要进行感知和认知领域的长期研究。"

徐玉林

从技术提升人类工作、生活效率的层面上说,人工智能的发展必然会取代一部分工作。" 关键在于代替人类很多相对重复、复杂的劳动,让人从事更多有创造性的工作。" 徐玉林补充," 这样才能够大大提升人类的工作效率。" 以湖南卫视一档综艺《我是未来》中人类最优秀的速记师和机器的对决为例,最终机器以高准确率 2:1 打败了人类选手。

李开复也曾表示,未来 10 年,大部分人类需要思考 5 秒钟以下的工作都会被取代。2016 年的创新工场年度峰会上,他直言人口红利已经到顶,移动互联网风口已过,下一场革命是人工智能。

自然,技术赋能美好生活还将体现在方方面面,只是以当前的相对弱人工智能水平,很难想象到其 " 能量 max 值 "。

华为华为副总裁、政企云业务部总裁杨瑞凯言及,目前可以从三大方面感知 " 它对人类工作和生活带来多大的影响 "。第一个是万物感知,即所有的物体未来都会数字化。第二个是万物互联。" 华为是做通讯起家,我们专注于 ICT 领域,最早做的是人与人的连接,未来是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物联网会成为未来主要的连接方式。" 杨德凯判断。第三个方面就是万物智连。"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是未来智能一个源泉和一个基础。"

技术公司的产品方向和愿景尽管不一,但对于这类行业领先的企业来说,其共通之处是存在的。即在技术底蕴加持的情况下打造开放平台,以赋能各行各业。" 和合作伙伴构建良好的生态,并向各行各业提供满足客户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杨瑞凯如是说。科大讯飞也披露了相关数据,目前使用其人工智能开放平台的企业数量已超过了 96 万,日使用次数达 45 亿。徐玉林表示,这个速度增长之快,说明人工智能时代已然到来。

人脸识别、情感机器人与庞大的数据帝国,依赖于人工智能技术,曾经只能遥想的科幻场景逐一成为现实。安防、医疗、金融、教育、媒体、翻译,人工智能意在颠覆的领域宽广而无穷。百度总裁张亚勤就曾在接受《彭博科技》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是目前时代最具变革性的力量。

教育是变革的一个重要例证。无论是科大讯飞这样的老牌技术企业,还是诸如乂学教育、学霸君等新兴的人工智能 + 教育创业公司,都视教育为人工智能产品落地的一片蓝海。" 我们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数据采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数据采集,借人工智能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实现智能的推介,判断孩子学习过程中哪些知识点掌握的好,哪些掌握的不好,真正实现精品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徐玉林这样介绍科大讯飞的智慧课堂项目。作为备受商业模式困扰的上市公司,人工智能 + 教育是其突破产品落地瓶颈的希望之一。

只不过,需要理性看待的是,在如火如荼的人工智能 " 创造美好生活 " 浪潮下,克制依然难能可贵。并不是每一项技术的运用都能像歌神张学友演唱会捕获逃犯一样 " 美丽 ",杭州十一中学安装的 " 智慧课堂管理系统 " 就被多家媒体批评 " 过界 " 了。通过摄像头对学生上课行为实施监控,并依赖表情、动作等指标进行学生学习效率的考察,在技术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学生一不小心就成为试验的 " 小白鼠 ",更多的则是引发的公众关于人性与技术之间的界限探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