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抗埃”医疗队 与死神正面对抗

王亚平在“抗埃”中培训医院内的当地员工。

因为英语口语好,王亚平承担了对外交流的工作。

王亚平夫妇和父母。均为受访者供图 战火纷飞的维和战场,她在8个多月的刚果(金)国际维和任务中,不负众望出色地完成了援外医疗任务,却不幸感染上疟疾。10年之后,她再次选择踏上非洲的土地,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批赴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医疗队队员,与生死一线的埃博拉病毒正面对抗。

人物档案

王亚平,女,1974年3月出生,1990年3月入伍,1994年6月入党,1996年毕业于大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分配至中国人民解放军205医院,历任护士、护士长、护理部助理员,2015年5月任护理部主任。2004年承担赴刚果(金)国际维和任务8个月,2014年10月赴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出血热疫情2个月,她用行动诠释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军人形象。

父亲的影响让她走进军队成为一名军人

“我觉得我就应该去当兵。”王亚平说自己成为一名军人,离不开父亲的熏陶和影响,父亲王国彦从1958年参军,便跟随部队辗转祖国西北、中原及东北,到1996年退休,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国防建设事业,是一名有着近40年军龄的老军人。

在王亚平的童年记忆中,因为父亲常年在部队,母亲就承担起了照顾老人和孩子的重任,为了让父亲安心在部队工作,母亲常常有事也不跟父亲说,既要完成好自己的工作,又要照顾好家里的大小事儿,在家乡一直将双方老人养老送终后,才与两地分居十年的丈夫团聚。

“听从组织安排。”这句父母常挂在嘴边的话,让王亚平从小在父母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下,就懂得了作为一名军人的使命和担当。成为一名军队的医务工作者后,父母带给她的严于律己、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让王亚平不断强化自身业务能力素质,很快就成长为科室的业务骨干。

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自2000年开始,王亚平成为医院野战医疗所的队员,在个人体能和战伤救治技术上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因工作表现突出和执行援外任务出色,她多次受到单位表彰,荣立三等功三次。

报名参加维和任务得到家人的支持

2004年,王亚平所在的205医院被上级赋予了抽组人员参加赴刚果(金)国际维和任务。当时的任务区刚刚经历了内战,环境恶劣、高温天气中疾病肆虐,王亚平得到了父母和同是军人丈夫蒲晓军的支持,主动报名跟42名战友一起,首次踏上了出国执行任务的征程。

8个月、240多天的维和任务中,因为外语口语好,王亚平负责门诊接诊等对外交流工作的同时,圆满完成了医疗队赋予的各项任务。但回国后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时,王亚平在刚果(金)感染上的当地常见的传染病疟疾突然发病了。

寒颤、牙齿不由自主的打架,接近40度的高烧时又汗如雨下,为了不让父母担心,王亚平偷偷地住院接受治疗,直到父母蒸了拿手的馒头送过来时才发现。“我特别感谢父母,当时检查发现我肝脏有损伤时我其实挺担心的,爸妈给了我鼓励。”王亚平说父母告诉她别怕,还举例说他们小时候很多人都得过疟疾,“现在医疗条件这么好,不用紧张。”

连续三次的发病,王亚平回忆当时的自己,“连动手指头的力气也没有。”但有着父母的鼓励和爱人蒲晓军无微不至地照顾,经过治疗,她在每年易发病的夏季多观察,尽量控制自己不感冒,提高自身免疫力,成功地打败了身上的疟疾病毒,但却错过了最佳生育年龄。

仅17个小时的准备她再次执行援外医疗任务

10年之后,再次接到援外任务的通知时,正是2014年的国庆假期,王亚平夫妻难得有相同的假期,正陪着父母家人在锦州世博园游玩。“当时接到医院领导的电话,说24小时内赶赴重庆参加抗埃集训。”王亚平说因为有过一次维和的经历,她明白集训后肯定会赶赴西非的埃博拉疫区执行任务。因此她在电话里表态:“院里有什么命令,需要我做什么工作,我都服从,我这就往回赶。”

一家人匆匆结束行程,赶回市内后,王亚平忙着收拾行李,王亚平的丈夫蒲晓军在帮忙的同时,不断地安抚一直因担心哭泣的老母亲。“之前去就感染了疟疾,这次实在是太担心孩子了。”父亲王国彦说在得知埃博拉的病死率高达50%至90%后,他虽然也一直安慰老伴儿说没事儿,但心里也真的害怕了:“传染率极高,死亡率极高,又没啥特效药,特别害怕闺女这次去,可能就回不来了。”

王亚平安慰父母,笑着将工资卡交到丈夫蒲晓军的手中,将恐惧埋藏在心底,向家人敬了一个军礼就踏上了去重庆的飞机。“我其实心里特别清楚这次任务的危险程度,把工资卡啥的都跟我爱人交接了一遍。”随后经过为期半个月的防护技能培训,王亚平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批赴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医疗队队员,与战友们又一次踏上出国征程,去执行更危险、更艰巨的任务。

防护装备里外三层11件穿脱有36套程序

王亚平去的利比里亚是西非三国疫情最严重的国家,报告的疑似与死亡病例最多。父母每天都守着电视,关注着跟埃博拉病毒有关的一切报道,蒲晓军则利用自己从事网络宣传工作的优势,将妻子与战友们在抗埃一线的工作情况及时发布出来,让国内的家人们能第一时间了解医疗队在国外的状况。为了不让家人担心,王亚平会特意选一些自己漂亮的工作照片发回来,告诉家人自己一切都好。

每一位医疗队员都严谨认真地做好每一步防护措施。“防护装备里外三层11件,穿脱有36套程序,每次接触病人后脱衣服要一层层地消毒,至少得半个小时。”王亚平说通过严密的防护和措施,不仅要确保医护人员自身零感染,同时也要确保留观患者零交叉感染,这是对自己和同事们负责,也是对患者负责,因此大家都是按照要求相互监督完成消毒工作。

严密的防护装备也让医疗队员们“又爱又恨”,40多度的环境下,王亚平形容“就像是穿着大棉袄蒸桑拿。”医疗队员每次从医疗区出来,身上的汗水流进靴子里都能倒出水来,因为消毒液的刺激,每个人口罩里汗水、眼泪、鼻涕、口水都能有小半碗。走出来的医疗队员因为体力消耗过大,第一件事都是喝水,而且一气儿都是喝两瓶。

在任务区67天的日日夜夜,王亚平和中国医疗队的全体人员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全力救治非洲患者,不仅创造了治愈率60%的奇迹,也创造了医疗队“零感染”的奇迹。这些成绩的取得,靠的正是她们平时练就的过硬本领。

实践的沉淀和时间的积累使她成长

2018年5月,距离王亚平所在的医疗队赴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出血热疫情,过去了已经快4年的时间,但是现在每每谈起当时在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时的工作,王亚平还是忍不住红了眼眶。

离别时真切的体会到与家人难以割舍的情感;在非洲相互合作、相互信任、并肩作战结下的战友间的情谊;看到当地的生活环境、医疗设施体会到祖国的强大……“这段经历刻在脑海中了,现在回想每个细节还都清晰地记得。”王亚平说有时去校园作报告,她的课件中仍旧只有图片却没有文字,“看着照片就能清晰地讲述当时的情景、医治过程和各项数据,每次作报告都是真情实感。”虽然没有华丽的语言和展示,但是王亚平的讲述每次都会让听者动容。

如今担任护理部主任的王亚平仍旧每天穿梭在病房,除了做好业务工作的同时,还要做好沟通协调、人员调配、外出保障等事务性的工作,办事“利落”是同事给她最多的评价,每到乡村、社区的义诊活动,也会看到她的身影,她说“就是想实实在在地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儿。”

对话王亚平

感谢家人给我的支持和力量

记者:你两次去最危险的地方执行援外医疗任务,家人理解吗?

王亚平:我出生在军人家庭,我爸妈都知道作为一名军人的使命,我爱人也是军人,他理解也支持我。我一直留着一个朋友圈的截屏,是我爱人发的一张我去重庆时,走进登机口的一张背影照片,他在下面配发的一段文字是:17小时前还在锦州的海边陪伴家人,现在已在桃仙机场等待出发,这就是中国军人的国庆节。我看到这段话和照片是到达重庆后,其实从接到命令到出发的17个小时中,我们都没有说什么,他就是帮我收拾行李,提醒我别忘记带这带那的,在送别时机场很多人都在哭,我都没有流泪,但是看到丈夫发的朋友圈我当时真是忍不住了,我的家人真的特别理解和支持我。

记者:对埃博拉病毒的高传染性,出发前有过担心吗?

王亚平:担心肯定是有的。很多人也不约而同的把家里的存折啊、银行卡啊、各种密码啊都跟家人交代一遍,都不知道这次去埃博拉疫区还能不能回来。

记者:对于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你有什么要对家人说的吗?

王亚平:作为女儿和妻子,其实我出国执行任务,最担心的还是家人,我最感谢的就是他们给我的支持和力量,但我最亏欠的也是他们。第一次援外任务因为感染疟疾,我错过了要孩子的最佳年龄,我爱人没有因为这个遗憾有过一句怨言,而是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生病的我。我特别自责的是,母亲在我“抗埃”回来后不久查出了癌症,年初的时候去世了,我很想念她。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驻锦州特约记者张墨寒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