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消费者人设你的营销将事半功倍

人设,顾名思义,是人物设定的意思。

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多个人设,如果将我们的消费需求按照我们身上的人设来分门别类,那么对于品牌来说,找准消费者的某个人设,并挖掘出由这个人设衍生出的需求,你便找到了通往消费者心里的一条路。

锁定消费者的人设是一条营销捷径

在人生的舞台上,我们同时拥有很多种人设:

教育孩子,我们的人设是父母;站上讲台,我们的人设是教师;驾驶车辆,我们的人设是司机;有人向我们倾诉,我们的人设是倾听者……然而,想把每一种人设都做到位,并非易事。

人的消费需求多种多样,在物质资源不断丰富的当今社会,驱使我们产生消费行为的往往是心理需求,品牌如果能锁定消费者的某种心理需求,通过合适的营销策略,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恰到好处地带到消费者眼前,消费者自然会下单。

那么,面对消费者纷繁复杂的心理需求,有什么方法能快速锁定其中一种或几种呢?

答案是把需求按照人设进行分类,再挖掘消费者在某种人设下欠缺或是想要提升的地方,告诉消费者:我的产品和服务能够帮你把这种人设变得更完美。

罗振宇曾在演讲中提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马桶售价三万多,我们来重现罗振宇和店家的对话:

我们甚至不知道这个马桶是什么品牌,但是它首先锁定了“家里有老人的中年人”这个人设,然后挖掘出拥有这个人设的消费者想要让父母睡个好觉的心理需求,再告诉消费者:我的马桶是帮你尽孝心的。你说聪不聪明?

比起单纯说自己的产品性能有多牛,样子有多好看,折扣有多猛烈,这种“成全消费者某种人设”的Idea则更有人情味,采用这种营销思路,品牌能够通过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为消费者完善某种人设,让人获得一种心理安慰。

值得注意的是,当你的产品在市场上遇到很强的同质化竞争,需要依靠不同的营销策略来进行区分,以实现“与众不同”的效果,那么,满足消费者对某种人设的心理需求则是一条捷径。

如何“成全”消费者的某种人设?

具体来说,品牌想要实现“成全消费者的某种人设”,需要做到“两个细分”。

首先,品牌需要对消费人群进行不同维度的细分,即锁定某种人设,并且要尽可能锁定得很精准。因为目标人群划分得越细,越容易真正触达他们的需求,减少营销成本的浪费。

例如,将目标人群细分为:对噪音敏感的老人、辅导孩子写作业没耐心的父母、画不好眼线的彩妆初学者等等,就好于粗略的划分成老年人、中年人、少女这些群体。

要做到这种程度的人群划分,从技术层面来讲,需要更丰富的数据支持,形成更精准的人群画像,以及采用更多元的市场调研等等,本文不多赘述。

第二个细分是指需求细分,目的是便于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指哪打哪”。

接着上面的马桶案例,平时忙于奔命的我们,往往会忽视了父母的等待与牵挂,即使在某些瞬间幡然醒悟,也很难立即从眼前的生存格局中跳脱出来,回到父母身边,因此,给父母买礼物常常成为我们弥补孝道不足的一种选择。

但是,将需求划分到“想要弥补孝道”这个程度远远不够,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买机票订酒店带父母去旅行、买按摩器械让父母缓解腰腿酸痛等等,即不光要讲“我能帮你尽孝心”,还要讲“我怎么帮你尽孝心”。

再举个例子,我们在驾驶车辆的时候,主要需求也许是一个导航,但这个需求又可以细分出“避免开车时操作手机看导航的危险”等关联需求。

那么,哪些产品或服务能帮助他成为遵纪守法又老练的司机呢?咱们来模拟一段对话:

大力丸:听说百度地图还能用语音唤醒它,这功能到底有啥用啊?

度小北:你开车吗?

大力丸:不开。

度小北:那你可能没必要用这个功能了。

大力丸:啊?

度小北:这个功能是专为驾驶中的司机设计的,只要打开百度地图,说出“小度小度”,便可用语音进行接下来的操作,例如告诉它去哪儿、问它还有多久到等等,避免一边开车一边操作手机的危险。你走路导航,站路边用手打字不完了吗?

结语

在实操层面,精准地抓取到细分领域的某类人群,深入探寻并掌握这个人群的细分需求,走完这两步,就等同于你已经知道对什么样的人应该说什么样的话,鼓起勇气去说就是了。

总得来说,我买的,不过是你懂我。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