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大数据,艺术向来被认为是,保持自我和自尊的最后一块领地

音乐电台的主持人说,大数据及其分析技术正在逐渐地被用于音乐制作。比如,可以以前几期流行榜单的前50首作为样本,分析每首曲子中各种元素的比例,从而提炼出当下市场最流行的音乐元素,在以此进行创作。甚至连旋律本身都可以从已经获市场成中模仿,嫁接。

主持人说,一定要从一开始,每一下就抓住听众,因为现在的歌曲实在是太多了,听众从没有那么多耐心从头听完在做评判。如果你不能把他一下子吸引住,他马上就会把你切掉。

最早听到这种产品制作方式是在服装行业。当年以Zara为代表的服装品牌,颠覆了传统服装行业的整个流程。设计师不在需要提前一季甚至一年去跑市场,摸布料,做设计,交付生产,最终推向门店......

几个快销服装品牌的创始人现在都已经是顶级富豪,显然这种设计用在快销时装上成功了。但把他用到了音乐上,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想到我自己生活之中这么私密,隆重的一个时空,听到的东西都是这样拼凑来的,还是让人多少觉得有点别扭。

如今机器的能力已经在很多领域碾压人类。艺术向来被认为是我们保持自我和自尊的最后一块领地,如果连音乐都是这样用机器编排来的,那它还具有多少人性的辨识度呢?

朋友不认同我的失落感。他说,只要不牵扯到版权这不是一个挺好的方法吗?精准,迅速,成功率高。他说以前也一样,只是现在机器把以前人做得那部分活给干了,很可能还干的更好了。

有一点我很确定,就是我想听到的音乐是真诚的,有人味的。不需要完美的,有点小失控和小笨拙都没有关系,只要是真实的。只有真实,真诚的作品才有可能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这不仅是耳朵是否感觉舒适的问题。我不相信靠大数据和机器人能做出这种音乐,就像我不相信机器能创造出一个好笑话。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