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是新时代的“潮”文化

原标题:古诗词是新时代的“潮”文化

李定广 ■ 本报记者 徐晗溪

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一股收看诗词竞赛、谈论诗词达人、欣赏诗词经典之风向我们悄然袭来,这种运用新传媒思维、方式、技巧,把竞赛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起来的“诗词大会”,点亮了精神追求的灯火,唤起了人们心中的“诗和远方”。

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定广教授。李定广表示,最令他欣喜的是,在这一文化潮流中,青少年逐渐成为主力,在掀起一波波“诗词学习热”的同时,又掀起一波波“诗词创作热”,越来越多年轻人热衷于写作传统诗词。

“诗词热”的产生,反映了

民族传统文化的强势回归

在上海师范大学担任博士生导师之前,李定广一直致力于诗词教育。他认为,诗词是传统文化的先锋官,诗词教育就是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各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当前的国家文化战略。“诗词特别易传播、易普及,我国一千多年来都一直把诗词教育作为启蒙教育,这对孩子开发心智、认识世界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在李定广看来,诗词教育是审美教育,对孩子是一种最好的美育。同时,诗词教育也是一种人格教育、素质教育,对学生来说,终身受益。他认为,孩子多背诗词可以增强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

作为《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李定广认为,“诗词热”的产生,反映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强势回归,反映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反映了人民在物质富足的情况下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反映了“诗国”国民原有的诗的基因被新时代的传播媒体激活了。

对于这一现象的产生,李定广称,首先归功于作为审美文化代表的诗词文化自身的魅力和生命力;其次得益于政府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顺应时代潮流和大众需要,将传统文化推到大众面前;再次,得益于主流媒体对以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动,尤其是媒体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激活国人尤其是青少年的诗词基因。

学者走出象牙塔

致力于诗歌普及教育

在李定广看来,青少年是一个国家朝气蓬勃的象征,他们成为古诗词学习和创作主体,说明古典诗词符合新世纪文化发展潮流,是新时代的“潮”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学者走出书斋,开始做诗歌普及教育工作。李定广认为,学者走出书斋,开始做诗歌普及教育工作,是大好事,值得称赞。因为学者的学术研究不是为学术而学术,不能只在象牙塔里自得其乐,而是要为国家为人民服务。

“大学者做普及工作,不仅具有示范导向意义,而且由于大学者眼光和水平高,对于诗词普及会有更高的的准确性,就好比扶贫工作中的‘精准扶贫’,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李定广认为,叶嘉莹先生就是典型代表。“她一生始终关心青少年诗词教育,不仅亲自给孩子们讲解诗词,普及诗词吟诵,还为孩子们编写《给孩子的古诗词》等诗词普及读物。”

李定广认为,雅俗共赏的诗词读物有不少。他首先推荐《中国诗词大会》命题范围诗词,就是《中国诗词名篇赏析》一书上下册。“此书对普通大众尤其是大中学生打好诗词基本功特别有用,两小册在手,中国最经典的古诗词搞定。此外,好的诗歌音、视频栏目也很多,我首先推荐《中国诗词大会》视频,其他像新华网的《学诗计划》、喜马拉雅听书等也不错。”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