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家挖一古墓,打开主棺里面盛满的不是金银珠宝,而是这样东西

2007年11月13日深夜,有人向警方举报,在荆州市沙市区关沮乡谢家桥附近有盗墓贼正在盗墓。接到举报后,警方迅速出动。当时,盗墓贼正手持铁铲进行挖掘,盗洞已经打到接近棺板的位置了。幸亏警方及时赶到,才使得这座古墓免于被盗。第二天,警方通知了考古人员去现场进行保护性发掘。

由于盗墓贼作案的谢家桥地区既非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也不是省级、市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所以考古专家便将这次的发掘工作当作例行公事。他们将这座墓命名为谢家桥1号墓,并预计两天内便可结束发掘。

但巨大的惊喜往往就在不经意间出现。

考古人员刚做完简单的勘察,就发现墓葬的规模不一般,其保存的完整程度也超过之前的想象。于是,考古专家紧急调整了发掘方案,决定增加人手,重新开始发掘这座古墓。为了保证发掘过程万无一失,考古队又在文物出土前准备好了大量的海绵软垫、薄膜等物品,确保文物在运输过程中不受低温和颠簸之苦。

通过先前的勘察,考古专家发现这座墓的墓坑长5.7米、宽3.75米。椁室的最上面有一层盖板,四周还有一层护椁板,密封工作做得相当好。揭开椁板后,整个墓室的结构一目了然。墓室共分为主棺室、头厢、足厢和东西边厢共5间。

然而,由于这座古墓靠近鱼塘,加上荆州地区初冬多阴雨天气,因此4个厢室内积满了地下水,一些丝织品漂浮在水面上,漆木器在水下也清晰可见。至于主棺室是否也积满了水,还得等到打开主棺室的椁板才能知道。

地下水给文物的清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但正因为这些文物千百年来都浸泡在水中,因此才始终保存完好,光泽依旧。

经过将近7天的清理,考古专家从4个厢室中共清理出了193件文物。这些文物质地优良、种类繁多,大致有漆木器、铜器、陶器、丝织品、竹器、铁器等,既有日常生活用的物品,也有礼器、车马器等丧葬专用品。

4个厢室的文物清理完毕,唯一的悬念就只剩下主棺室了。考古专家根据谢家桥1号墓埋葬的深度,推断主棺中一定有一具保存完好的千年古尸。鉴于发掘现场条件不便,考古队就将主棺转移到了荆州市博物馆内。

主棺上覆盖着大幅的丝织品,黄底的丝绸上,绣着褐色的凤鸟。这样覆盖在主棺上的丝织品被称为棺帷。在古代,只有具有较高身份的人在死去后才会覆上棺帷,由此可见墓主的身份定然十分高贵。

11月29日,谢家桥1号墓主棺正式被打开。出乎大家的意料,想象中保存完好的尸体并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却是满满一棺黑色的棺液,棺液的表面还漂浮着白色的塑壳和一些丝织品残片。

在开启棺板的时候,考古专家就发现主棺的密封十分完那么在密封如此严密的主棺内,为何还会有蛆虫出现呢?墓主的尸体为何又会腐化不见呢?这神秘的黑色棺液究竟又是怎样形成的呢?种种问题困扰着考古学家。

对于以上问题,原荆州市博物馆馆长滕壬生认为,蛆虫的出现表明尸体在入殓之前就已经开始腐烂了。至于那神秘的黑色棺液,有可能是涂上了防腐药剂的尸体腐化后,与渗入棺内的地下水融合而成的。这种解释是否正确,只有等待研究人员的化验结果了。

虽然谢家桥1号墓疑点重重,但关于墓主的身份以及墓葬的年代,考古专家很快就弄清楚了。从出土的竹简上,考古专家得知墓主为女性,名恚,葬于西汉高后五年,即公元前183年。

由于长期浸泡在水中,竹简上的字迹大多已难以辨认,关于墓主的年龄、死因,以及那神秘的黑色棺液等问题都还处在研究当中。或许随着研究的深入,迷雾重重的谢家桥1号墓一定会云开日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