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如何?100家企业已经”机器换人“

随着“大智物移云”(大数据、智能化、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日新月异,以及国家政策支持和行业市场的需求爆发,人工智能(AI)时代正向人们走来。

作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云计算应用创新基地、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市和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惠州近年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产业蓬勃发展,为人工智能的应用打下一定的基础。那么,人工智能在惠州的产业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和发展情况如何?

6月27日,南方+记者从国家统计局惠州调查队了解到,该队通过走访相关职能部门、企业,并随机向市民发放了30份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智能化生活将成为时代趋势,惠州人工智能融入产业发展中尚处于摸索实践期,为人们提供更贴心和优质的生活服务、创新发展智能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100家惠州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

从产业发展领域的应用来看,惠州的TCL、德赛、华阳等大企业近年来纷纷瞄准打造智能工厂,引入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在生产、物流等环节加快应用工业机器人。以德赛西威为例,该公司预计到2020年建成初具规模的智能工厂,初步实现“工业4.0”。

国家统计局惠州调查队价格调查科科员刘水森介绍,根据对部分企业调研信息,大多数企业以订单式用户、个性化定制的制造模式为主,因此智能化管理目前来说还是有难度,而且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各异,像一些自动化、智能化基础的系统仅在基础好、规模强大的企业才有。

刘水森表示,近年来,广东大力推动“机器换人”,将人工智能也推到新的高度,惠州企业也陆续上演“车间革命”。市经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惠州有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企业100家,累计应用工业机器人设备7000多台套,部分骨干企业的主要工序已经实现数字化、智能化。

“但在‘机器换人’津贴补助方面,由于惠州企业的机器人投入规模不大且申报条件相较其他制造业发达的东莞、深圳来说缺乏优势,即便省里面有相关申报文件,目前不在受惠范围内。”刘水森表示。

从社会生活领域的应用来看,刘水森介绍,对惠州市民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许多人认为生活智能化将成为时代趋势。80%的受访者对于日后的智能化生活表示期待。

对于“多久大致可实现智能化生活”,有66.6%的受访者认为需要10年左右,16.7%的受访者认为要10-30年。而被问及“选取智能化产品方面主要考虑的因素”时,58.3 %受访者选择“功能实用性”,25%的受访者选择“性价比”,12.5%的受访者选择“方便快捷性”。

仅两成受访者对人工智能“基本了解”

根据调查,目前惠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包括对智能制造的认知水平有待提升。

数据显示,约76.7%的受访者表示“听说过”人工智能,仅有20%的人群表示“基本了解”。同时,企业对于智能制造能否解决企业生产的实际问题尚存有疑虑,不懂得如何做好顶层设计。

值得一提的是,惠州企业的自动化基础较为薄弱,给集成制造系统添加了难度。而专业技能人才的短缺也导致创新动力不足。“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企业缺乏懂得将‘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懂智能又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继而导致的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许多企业即便已经认识到智能制造转型的必要性,但仍受制于创新能力的不足而‘望而却步’。”刘水森表示,扶持政策的精准度和普惠性不足,也导致企业的技改意愿不强。

国家统计局惠州调查队建议,匡正对智能化的认识,从医疗、家居、交通、农业等多渠道向公众和企业宣传人工智能,描绘智慧生活蓝图。同时,多方助推形成统一的工业应用标准,并通过“引智工程”和“本地培育”相结合,为智能制造填补人才紧缺短板。此外,还应让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的“惠十条”等优惠政策在企业落地生根,提高政策效能。

【记者】周欢

【制图】周美霞

【作者】 周欢 周美霞

【来源】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