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互联网+”转型及创业的两大误区,你是否也入过坑!

传统行业向互联网+转型的探索

01.

周六参加法律行业新模式探讨会,作为一个非法律行业从业者,我更多的是在关注其面对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趋势的引领下,是打算如何进行转型和创新的。

在法律行业上,已经有人在尝试淘宝模式、滴滴模式等互联网+的创新,同时还有更大多数的人在做互联网平台,而互联网平台更多的是在连接律师与律师之间的信息,最终演变成了律师信息堆积平台。淘宝及滴滴模式虽好,然而在模式架构上依然存在很大欠缺,很多项目在初期就已夭折。

除了法律行业之外,更多的行业早早就开始尝试互联网+的转型,然而往往都会掉入关键的两大误区,今天就为大家总结一下转型失败的互联网产品,最容易犯的这两个问题。

02.

需求不是来自用户,而是来自自己

无论你的想法高明与否,我认为都不如用户的选择高明,所以任何美妙的想法,都不如先把他简单地做出一点点,拿到市场上做实验:一旦对了,你能马上看到增长,并能迅速跟进;一旦不对,你调整的成本也很低。 ————《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

很多传统企业在向互联网+转型时都很极其容易犯这个问题,当然这并非说非传统企业在做互联网创业时就没有这类的问题。做互联网产品,因其特质往往试错成本较低,这更适合在产品在短期内上线测试,征求客户的反馈意见,了解客户对待产品的状态后再不断进行升级调整。

“闭门造车”在互联网产品转型和创业上是最大的误区,过去微软耗费多年研究Vista操作系统时,自认为满意的产品却并没有得到用户的良好反馈,因为过长的研发周期过程中,用户的想法、需求概念已经存在了变化,当产品正式推出时已经并不符合用户的根本需求了。

用户需求驱动是产品的起点,绝大部分失败的产品不是死在路上,而是死在一开始。小米、滴滴等一系列优秀的互联网产品做起来时,其实是因为它们牢牢的把握了用户的需求。

用户需求是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基础

03.

做网站、APP就是做互联网

过去在互联网刚出现的时候,很多公司开始做门户网站,觉得有了门户网站之后,公司就跟上互联网了。当下,有很多人在转型创业过程中同样会有这样的想法,传统企业将产品放到网上销售,做个手机APP登就以为是转型成互联网+了,其实网上销售只是电子商务而已,APP开发之后,如果没有得到用户的认可和接受,也谈不上是应用互联网成功。

互联网本身就是一种工具,企业转型加入互联网模式又可以应用网站、APP、社群,以及当下比较火的小程序等方式。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其实最主要的是企业的互联网产品在使用这些方式时能得到用户的认可及反馈。用户觉得在社群中使用你的产品就很好,那么也算是互联网应用成功了。如果当社群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用户在社群中每天建议你开发APP或者小程序时,此时你再做自然也会水到渠成,万不可在没有认可及反馈时,不根据用户的需求,直接将互联网的几种工具以着走“高大上”的路线完全配齐,徒有这些,并不代表你互联网应用成功。

END

作者:王三月

部分内容、信息源自网络,如有不实或侵权请联系删除。

创业者、产品总监、自媒体人

关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行业亦愿意与读者分享观点,如果你喜欢我的内容,请关注我!

联系,请私信。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