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想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学钢琴吧!

6月28日报道 英媒称,一项新研究发现,最聪明的孩子不读书——他们弹钢琴。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6月25日报道,这项最新研究显示,仅仅弹奏一件乐器六个月的时间就能显著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

报道称,与读书的孩子相比,学过钢琴的孩子在分辨各种声音方面都要出色得多。

不过,虽然乐器可以帮助孩子理解音调和对话,但敲击琴键对智商、保持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短和记忆力没有任何影响。

74个四岁到六岁讲普通话的孩子被分为三个小组,包括钢琴训练组、阅读训练组以及不接受训练的对照组。

有一个小组接受每周三次45分钟的钢琴课程,为期六个月;另一个小组在同一时期内接受阅读训练;作为对照的第三组没有接受训练。

这项研究发现,在短短一个月内,在基于辅音的语言测试中,弹奏钢琴的孩子的成绩超过了其他两个小组。

钢琴和阅读组的孩子在元音发音方面的表现都比对照组的孩子好。

作者们在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月刊的论文中写道:“与之相反,这三个小组在一般认知能力方面的提高程度都是一样的,包括智商、工作记忆和注意力测试方面的表现。”

研究人员发现,那些弹奏钢琴并且更擅长区分不同词语的孩子对辨别音调也表现出更强的反应。为了测试这一点,研究小组对每个孩子进行了脑电图检查,发现他们的声音处理能力得到普遍提升。

这体现在分辨音调和词汇语调的能力增强上。

报道称,虽然弹奏乐器并不是提升智力的捷径,但早期音乐训练可能会被证明更有利于开发与处理音调有关联的大脑区域。

【延伸阅读】华裔青年钢琴家刘晓禹独奏音乐会在京举行

刘晓禹

国际在线报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张希焱):华裔青年钢琴家刘晓禹独奏音乐会8日在北京音乐厅举行。

刘晓禹出生于法国巴黎,在加拿大蒙特利尔长大。他师从著名钢琴家邓泰山,被誉为当代最具有音乐活力和技术天赋的青年钢琴家之一。在2015年赢得欧洲奖(Prixd’Europe)冠军后,刘晓禹还在仙台国际钢琴比赛、蒙特利尔国际钢琴比赛、亚瑟•鲁宾斯坦国际钢琴大师赛等著名国际钢琴大赛中获奖。

在当天的音乐会上,刘晓禹演奏的曲目展现了他对各个时期风格大相径庭的作品的把握,包括巴洛克键盘乐器的巅峰之作、巴赫的《G大调第五号法国组曲》、浪漫主义音乐两大巨匠肖邦的《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葬礼进行曲”》和李斯特的《唐璜的回忆》、法国印象主义作曲家拉威尔唯美动人的《镜子组曲》以及融合了古典、摇滚和爵士风格的乌克兰现代作曲家凯帕斯汀的《钢琴变奏曲》。刘晓禹在演出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巴赫到凯帕斯汀,演奏曲目的年代跨度比较大。我希望通过演奏,表达我对这些作品的理解。”

面对这份极具分量的曲目单,年仅20岁的刘晓禹显示出了超越其年龄的成熟和稳重。娴熟的技法和饱满的情感把他对作品的思考与理解呈现在观众面前。在刘晓禹看来,想象力和感受力是艺术从业者非常重要的能力,“拥有想象力的人能够从各种东西上吸收,缺少想象力的人就算给他再多的材料也没有用处”。他说,“很多作曲家也没有去过很多地方,但是他的作品都是靠着想象力完成的。想象力很重要,甚至比经历更重要。就像很多作曲家30多岁就离世了,但是他的作品可能80岁的人也理解不了。”

值得一提的是,刘晓禹在音乐会中弹奏的作曲家凯帕斯汀的《钢琴变奏曲》显得十分独特。刘晓禹说,“爵士曲对古典音乐家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因为理解另外一种语言的东西比较困难。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尝试,我也很喜欢爵士音乐。”

刘晓禹8岁开始接触钢琴,“一开始没有人逼着学琴,就是自己开始学,也没有烦。最初练习的时间很短,后来越来越喜欢弹琴,练习的时间就越来越长”,刘晓禹这样描述他的学琴之路。15岁时,他即登台与专业乐团一起合作,曾与克里夫兰交响乐团、以色列爱乐乐团、仙台爱乐乐团、乌克兰国家交响乐团等乐团合作演出。2014年,他和中国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一起演奏了拉威尔的《G大调协奏曲》,这是他第一次在中国进行演出。

在8日音乐会的第一首返场曲中,刘晓禹特别演奏了作曲家朱践耳的作品《翻身的日子》献给中国观众,“弹这首曲子觉得很亲切,我在加拿大也和华人有很多接触”。与中国乐团的合作,让他对国内的古典音乐环境有了更多了解,“从乐团到观众都比较年轻化、很有活力,能够给我带来一些创新的东西。我对中国观众了解还不多,但也感觉到越来越多的人对古典音乐感兴趣。”

【延伸阅读】“80后”香港女孩:钢琴让我找到人生方向

中新社香港8月30日电 题:“80后”香港女孩:钢琴让我找到人生方向

中新社记者殷田静子

本月31日晚,香港“80后”姑娘黃子芳将在位于中环的香港大会堂音乐厅举行“黄子芳《梁祝》《黄河》钢琴协奏曲音乐会”,这是她首次在香港举办大型音乐会。从9岁起接触钢琴的她说,从未想过长大后可以开自己的演奏会。

音乐会举行前,记者拜访了正在老师邱天虎位于佐敦的琴房与俄罗斯搭档排练音乐会的黃子芳。未见其人,先闻琴声,气势磅礴的《黄河钢琴协奏曲》在楼道中回荡。

推门而入,只见她一袭黑裙端坐在钢琴前,乌黑的长发垂在肩前,纤细的手指在黑白键上跳跃,准确地敲出每一个音符。亮黑的琴盖映衬出清秀的脸庞,表情随着音乐的情绪变化。

排练结束后,琴键前优雅的黄子芳立刻变回一个活泼的“80后”女孩,一边满屋子找鞋,一边把头发扎成马尾,接受记者的专访。

黃子芳9岁与钢琴结缘,谈起初衷,她坦言,是“成功培养了兴趣”。原来,当年上学时,因为学校要求学生学习一门乐器,子芳的母亲便帮她选择了钢琴。谁料到一年后,她便拿到两个全港冠军,一时间成就感满满的,逐渐体验到了学琴的乐趣。

黃子芳的天赋让启蒙老师邱天虎看在眼里,他直言:“刚接触子芳,就发现她的记忆力和动作模仿能力超强。只学一年就拿两个冠军,这种可能性是几乎没有的。”

但由于学业繁忙,11岁的黄子芳在刚刚声名鹊起时放弃了钢琴,过起了和其他同龄人一样,课余时间和朋友逛街、看电影的生活。但那时的她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很空虚”。

6年后,不想继续无目标地学习和生活的黃子芳决定重拾钢琴,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17岁那年,她毅然放弃学业,开始专攻钢琴。

然而,专业的钢琴家道路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从那以后,黃子芳牺牲了几乎所有的娱乐和社交活动,每天花8到10个小时练琴,只有每年春节的初一、初二和初三“放假”。

黄子芳坦言,钢琴对她的人生和价值观影响很大。接触钢琴前,她是一个没有目标和理想的人,也没人认同她的才华。因为钢琴,她开始拥有很多目标,并找到人生方向。

在老师邱天虎的教导下,黃子芳身体力行地推动古典音乐改革,将中西方音乐的长处融汇在一起,让观众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国内外演出时,她通常会和交响乐团合作一两首中国传统曲目,希望透过钢琴的重新演绎,向外界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提升中国民族音乐在国际上的地位。

得益于在中西音乐融合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2015年7月22日,黃子芳获英国王室邀请赴英演出,同日,被授予“英中音乐大使”荣誉称号。光荣与骄傲之余,黄子芳的使命感也更强了。

“那天领奖台下坐着300多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副官和前伦敦市长一同为我颁奖,并希望我可以继续推动英中文化交流,加强中国民族音乐和古典音乐的融合。”回忆起那一刻,黃子芳说,看着台下的观众以及一路支持她的父母和邱老师,自己觉得所有辛苦都值了。她也更加笃定,自己最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当初放弃学业也听到不少闲言闲语”,黄子芳说,人最害怕的就是寂寞,在寻梦的路上有老师陪伴,她才可以大胆向前走。

31日在香港大会堂的演出,是黄子芳第一次在香港举办的大型音乐会,“有更多朋友和家人可以来支持我,很开心”。

这也让她想起,每次在外演出,父母都如影随形,从妆发到服装,妈妈都会帮她一一打点好,“每当我转身的时候,总可以看到妈妈的身影……”,说到这里,这个“80后”姑娘的眼眶泛红,流下了眼泪。

近10年的专业学琴道路,让她学到“人要为自己而活”。她希望可以帮助那些想要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人。明年,黄子芳将与慈善机构合作,在内地举办巡回音乐会筹款,资助更多有天分,但缺乏经济条件实现梦想的人。(完)

【延伸阅读】高考高分钢琴十级 看一位听障学霸的成长历程

□记者蔡君彦文图

核心提示|一岁半时发现听力有问题,两个月后被诊断为感应神经性耳聋,听力残疾二级……黄蔚,就是这样一个在很多人眼中“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十几年后,成长为学霸。在今年的高考中以理科639分的优异成绩,被南京大学提前批录取,在全县名列前茅。

黄蔚的康复笔记本

7月17日,省残联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四楼的“家长学校”,来自沈丘县的黄蔚和其母杨晟楠受邀前来做分享。聆听着黄蔚妈妈分享一路走来的“育儿经”,现场数十位听障儿童家长认真地埋头做笔记,听到动情处,有人忍不住抹起眼泪。

儿子:重英语、习钢琴、学厨艺,学习和生活多才多艺

作为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的毕业生,黄蔚曾在2002年至2004年在此接受康复训练。今年高考,他取得理科639分的成绩,被南京大学提前批录取。现场做分享时,他一身休闲装,阳光帅气,仔细观察才会注意到他耳朵上戴着助听器,流利讲话时个别发音不太清晰标准。

康复中心的分享现场

正如省残联听力语言康复中心专家康复服务门诊的马卫红所说,十几年前,黄蔚和现在正在这里康复的很多孩子一样,听力不好,发音也不好。如今黄蔚一脸自信,大大方方地跟大家分享,让这位老师很是欣慰。“相信他的成长经历,会给更多听障孩子的家长带来鼓励和希望。”

黄蔚有多牛?首先,他心态好。对于自己的听力障碍,他风趣地说,带来不便的同时也有“好处”。比如,如果有人当面说难听话,自己听不清,也不至于影响心情。

其次,他学习棒,在全校乃至全县都是数得着的学霸。这位阳光男孩自信地说:“成长的路有很多条,听力不好要比别人多费一点力,可只要努力,同样可以达到目标。”受听力障碍影响,他的英语听力成绩不太好,他就多在英语笔试方面努力,超过别人……于是,他多做练习题,还积累了厚厚的错题本,英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今年高考成绩超过很多听力健全的同学,让他更加相信:“听力残疾,不是阻碍成功的理由。”这句感悟,赢得全场掌声。

黄蔚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学霸。妈妈为了想方设法刺激他的听力,鼓励他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学习钢琴,由老师一对一教学。每天,黄蔚都要练习40分钟到一两个小时,5年下来,他顺利通过了钢琴10级考试。在开心或难过时,他还懂得通过弹琴抒发情绪。

让很多同学和家长称道的,还有黄蔚不错的厨艺。在父母的引导下,从小学开始,黄蔚就学着熬粥,帮忙做家务,如今,他跟着妈妈学会了水煮鱼等多个拿手菜,每当妈妈在微信朋友圈晒出他的手艺,都会引来众人点赞……

“我觉得,学习应该是广义上的学习,像餐桌礼仪、社交礼仪、生活技能等,这些都要学习。”黄蔚明白,自己做得更好,就会更容易被人接纳。

母亲:康复笔记、重拾英语,累坏声带只为陪儿练习

黄蔚成长为“听障学霸”背后,家人是如何培养的?他的妈妈杨晟楠在场分享了多年来的“育儿经”。

“孩子能走到这一步,是老师、孩子、家长和很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杨晟楠介绍,黄蔚于1999年8月出生,一周岁时说话和别的孩子一样,一岁半时却莫名其妙地不再说话。两个月后,家人带孩子到郑州一家大医院检查,被诊断为感应神经性耳聋。回忆当年,杨晟楠哽咽着说,当时感觉天塌了……

不甘心。她和家人又带着孩子去北京寻访名医,诊断结果都一样。其间,北京的一位老医生说,孩子的病很可能和用药中毒有关,已无法挽回。家长能做的就是接受现实,改变思想和态度。“抓紧时间做康复!”对方的叮嘱,督促她走出绝望。

给孩子配戴了助听器,2002年3月18日开始带孩子到省残联做康复。杨晟楠下定决心:沿着别人成功的路子,少走弯路,要把孩子培养好!

此次来做分享时,她还特意带来了康复期间留下的三本康复笔记。

“听力,左:80分贝,右:90分贝。”“入园前情况:一岁半时发现听力有问题,2001年5月份即一岁零十个月时配戴助听器,在家自己进行家庭康复训练有半年时间,到现在为止,可以清楚喊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哥、阿姨、伯伯(叔叔、姐姐发音不准)……”入园后的第一篇康复笔记中,有着这样的记录。

笔记显示,为一个字的发音,让黄蔚反复练习几天是常有的事儿。有时,见孩子迟迟学不会,杨晟楠也会又气又急。不过,她还是耐心地按照康复老师教授的方法慢慢辅导孩子。“有时孩子发音不准,还要用手帮忙矫正他舌头的位置。”

渐渐地,孩子翻看故事书后可以学着复述情节,再后来,能连贯地自己说出“今天我和妈妈、老师去买助听器了”之类的句子……

对孩子日复一日的教导和陪伴,除了在郑州康复的3年时间,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杨晟楠从未中断。孩子从小学3年级开始学英语后,她为了能在家帮忙辅导孩子,特意把丢了多年的英语重拾起来,跟着复读机一遍遍听读练习,再一遍遍陪着孩子学习巩固……多年辅导儿子下来,杨晟楠由于说话太多,声带受损严重,做手术后又复发,导致多年来声音一直比较沙哑。

“无论是在康复中心还是学校,老师主要教方法,家长要全力配合老师完成好。”杨晟楠说。

一路走来,她对听障孩子融入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孩子要真正地融入社会,就是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有尊严、有底气、有存在感的正常人。这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把康复过程贯穿到生活中。”而正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她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从小学习做家务、做饭做菜,“我觉得,男孩子做一手好菜,不丢人,也让他感受到生活中的多种兴趣”。

台下,听障儿童家长们认真地听着,记着,有人在笔记本上写下:“任何挫折面前,我们要记住今天!去爱孩子!用爱前行!爱的加油站!”

【延伸阅读】智慧钢琴颠覆传统教学 欲推动中小学音乐素质教育发展

智慧音乐课展示现场 童笑雨 摄

中新网杭州4月26日电(谢盼盼 童笑雨)4月26日,展示科技创新推动教育教学理念及实践创新的大舞台——浙江智慧教育装备展在浙江杭州开幕,展会上一台钢琴吸引了参观者的注意,即Find智慧钢琴,将信息技术与钢琴进行融合,颠覆了传统音乐教学。

“当今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面临最大的难题就是‘重声乐,轻乐器’,大城市在师资和设备上还能占点优势,但许多二三线城市却只能望尘莫及。”当日,研发智慧钢琴的易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刘晓露表示,智慧钢琴不仅能解决当今社会音乐教育的难题,更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促进了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

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具体形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越来越受到家长和学生的重视。然而由于传统音乐课堂“你教我唱”的特点,学生并没有机会接触教室里唯一的那架钢琴,使得“重声乐,轻器乐”的现象日益严峻。

在刘晓露看来,研发一架智能钢琴,为中小学生们提供良好的音乐教学体验,迫在眉睫。

据了解,该钢琴以一块横贯钢琴的高清大屏幕与钢琴键融为一体,打破了过去钢琴呆板的形象。相较于现在市面上常见的以钢琴连接平板电脑形成的智能钢琴,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实现了传统钢琴与互联网、云端的融合,达到了人和琴的智能互动。

参观者体验Find钢琴的功能 童笑雨 摄

新型钢琴如何进行传统的音乐教学呢?刘晓露以现场展示的音乐课为例,介绍了教师琴的“鉴赏”和答题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琴拥有绝对的“主动权”。当教师打开课件,学生的琴屏幕随之就会出现相关的内容,包括新疆歌舞、曲谱弹奏、背景介绍等,教师提问时,屏幕上就会出现选择题,每个选项对应一个琴键作答,学生答题后教师琴屏幕上瞬间显示出统计结果,并得出全班的正确率。

此外,学生们只要戴上高保真耳机,跟随摄像机拍摄的教师示范细节开始弹奏,就能体验各种乐器的音质和音色,在练习中熟识乐谱、掌握节拍。如果弹错了,钢琴则自动予以判断并提醒,教师琴则实时掌控每一台学生琴的弹奏状况,从而进行个体纠正。

新型钢琴最关键的功能在于其海量的教学资源。据了解,系统中不仅拥有大量专业教师的演奏视频,更有丰富的曲库,可随时更新,让学生享受专业化的教学。而教师用的琴带有高精度自动演奏系统,可以精确还原名师演奏的曲目,给教室里的孩子身临其境的感受。

“这样一来,无论是像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都能得到相同的教学资源,享受高品味的教学成果。”刘晓露表示,未来该智慧钢琴还将期待走进校园,为音乐教育提供了全新思路和手段,从而提高中小学音乐素质教育。(完)

【延伸阅读】七旬农民钢琴调律师吴子桂的“跨界”人生

中新网长沙11月7日电 题:七旬农民钢琴调律师吴子桂的“跨界”人生

记者 邓霞 徐志雄

军绿色制服、深红色领带,精神矍铄、步履轻快,在位于湖南长沙县的一栋居民楼里,记者见到了享誉海内外的农民钢琴调律师吴子桂。

走进吴子桂的房间,满柜的奖杯和证书就跃入眼帘,似乎在向来着述说这位古稀老人在钢琴调律领域的成就与荣誉;靠窗的地方则摆放着两张方桌,上面堆满了各种医药书籍,翻开的笔记本上记录着各种验方。钢琴、中医药,两个完全不搭界的领域在这间小客厅里泾渭分明,但因其主人都是吴子桂而又显得极为和谐。

“大概有十年没教过弟子了,我现在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在研究中医药。”今年73岁的吴子桂正在开始另一段精彩的“跨界”人生。

被炮弹击中坐骑 仍用手榴弹伤敌数人

吴子桂出生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的故居——湖南长沙县江背镇五美山下特立村的一户农民家庭。1959年,不到17岁的吴子桂应征进入部队,来到离家数千里的青藏高原服役。由于普通话说得好、脑子活、吹拉弹唱都有一手,他先后当过通信兵、防化兵、文艺兵等。

如今,谈到当兵的那段经历,吴子桂便有说不完的故事和感触。

“记忆最深的是在西藏行军时没水喝,战士们的嘴唇都干得裂口了。”吴子桂眼眶泛红地说,因为缺水大家都尽可能不说话,但他承担着通信兵的职责,时时刻刻都需要喊话,嘴唇破裂出血情况更为严重,“像个炸开的西红柿”。因不堪重负,吴子桂病倒了,并就地做了手术,被割去了双扁桃体。但他没有被病痛吓倒,反而要求转为了作战兵,冲锋在前。

1962年,吴子桂参加了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冲锋时,敌人的炮弹击中了他的战马,马肚子被炸开,马肠子拖了一地。吴子桂被甩下马背时,脚还夹在马镫里。“就这样,被马拖着走了十几米,脚也断了。”吴子桂描述道,马被击中后,敌人的炮弹仍不时地打过来,他倒地后赶紧向对方投掷了两颗手榴弹,“最少有5、6个人炸得不能动,后来我被战友救下,送到了后方医院”。

“能活着回湖南就是最大的幸福。”吴子桂感慨道。1964年,凭着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吴子桂受到叶剑英元帅的接见。

这段并不太长的当兵经历给吴子桂的人生烙上了深深的印记。50多年过去了,他仍喜欢穿着部队所发的常服,吃着红薯、芋头、面条等简单食物,外出都是乘坐最便宜的绿皮火车。可碰到流浪病人、五保户、贫困学生需要帮助时,他都会毫不犹豫地主动出手援助。

“可能当时的兵都是这样,即使退役了,也会告诉自己要奉献。”谈到这些,吴子桂总是摆摆手,不想多说。

“吴氏调律”享誉世界 10小时调百琴获赞

退伍后,吴子桂回到家乡,当过村干部、教师、泥瓦匠。闲余时间,他不忘继续钻研在部队里学到的文化知识和乐器修理技术。

谈及后来去中央音乐学院拜师学艺,走上钢琴调律师之路,吴子桂说,除了谋生,最大的原因还是兴趣驱使。“在部队当文艺兵的时候,各种乐器都搞一搞,(乐器)出了问题就自己修,一来二去就越来越有兴趣了。”

1980年,37岁的吴子桂只身来到北京,向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王德华拜师学艺。王教授被这个农家汉子的执著深深感动,破例将其收为弟子,吴子桂也开始了长达30多年农忙为农、农闲为钢琴调律的生活。此外,吴子桂还相继培养出包括儿子、儿媳、女儿、侄儿等亲属在内的调律师十余人,成为中国“乡村钢琴调律师之家”。

凭着精湛的技术,“吴氏调律”从一个小山村走向北京,走出国门,享誉海内外音乐界。很多重量级人物都纷纷邀请吴子桂前往调琴,所到之处,有口皆碑。慕名而来拜吴子桂为师学艺的弟子更是遍布全国。

2001年8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北京联合国教科文协会联合举办的“东亚地区儿童艺术节”在北京天坛举行。当时有个节目是由中亚五国100名儿童同时演奏100台钢琴,称为“百台钢琴大演奏”。为了给这100台钢琴调律,组委会给远在湖南的吴子桂打来电话。思考半晌后,吴子桂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我们全家8个人一起上,必须保证在开幕式前完成任务”。

可到了北京,吴子桂傻眼了。天空不作美,整整下了两天的雨,由于演奏在露天举行,100台钢琴只能等雨停后才能搬进会场。当100台钢琴全部搬进演奏现场时,离开幕式只剩下12个小时了。

“调一台钢琴一般需要近两个小时,这算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吴子桂回忆说,他们进场后,8个人便化整为零、分散包片,各自埋头苦干。十个多小时后,100台钢琴全部调律完毕,并验收合格。为此,组委会破例将“东亚地区儿童艺术节纪念奖”的奖杯颁发给了吴子桂。

2015年,吴子桂还筹资近2亿元人民币,与家人及朋友历时两年,走遍五大洲的28个国家,收集了近70台时间跨度近300年、集世界多位著名音乐家用琴和皇宫典藏珍品古典钢琴,在长沙橘子洲办起了一座古董钢琴博物馆。

吴子桂说,世界历史上懂钢琴调律的第一人是中国明朝的朱载堉。吴子桂表示,他之所以要建古董钢琴博物馆,就是希望让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国明朝应是音律学的源头。

沉醉民间医学 20年研究防禽类流感产品

除享誉海内外的调律事业外,吴子桂还一直爱好民间医学。从退伍后到去北京学习前的十几年里,虽然每天从早忙到晚,但他给自己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星期一学什么、星期二学什么……都贴在墙上,每晚下了工回家,匆匆吃点饭,就开始学习,马列思想、医书都学”。

吴子桂的第一个“病人”是他年仅一岁的大女儿。“她全身起了脓包,看了几家医院都没看好。”吴子桂说,后来他在医书里找到一个药方,用到女儿身上,效果很好。这件事鼓舞他继续学医,也让他意识到书里的药方是有用的。

几十年来,吴子桂从家人以及自身的实践中,逐渐积累了一些民间验方,也为不少困难的乡亲治好了很多疑难杂症,而且从未收过工钱和药钱。在战场负伤的病腿近年来多次复发,有时候甚至不能行走,他也是用中草药治疗康复。

将家族钢琴事业逐渐交给子女们经营的吴子桂,如今每天醉心于中医药书籍,潜心研究中医对身体的调理以及对禽类流感的防治。

经过一次次编组复方、一个个复方检测,以及从自家小鸡场到上万只大鸡场的反复试验,吴子桂历时20年研究的防禽类流感产品终于大成。2015年,他申报了“防治禽类流感瘟疫饲料添加剂”国家发明专利。

“它是纯中药产品,可以解决‘禽流感’和‘人禽流感’的大问题。”吴子桂对自己的药方很有信心。他表示,专利审批下来后,希望用其造福更多的养殖户,让民众吃到健康的家禽。(完)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