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当编剧的演员不是好作家 杰西·艾森伯格上了一堂文学创作课

东方网记者包永婷6月30日报道:提起杰西·艾森伯格,大家容易想到他的演员身份,从最为人所熟知的《社交网络》、《惊天魔盗团》到《爱在罗马》、《咖啡公社》。其实在荧幕之外,杰西还是剧作家和幽默小说家。昨天晚上,在建投书局浦江店,杰西·艾森伯格和150多位影迷、书迷一起,上了一堂文学创作课。

杰西·艾森伯格,因一头标志性的浓密卷发,被粉丝亲切地称为“卷西”。他从16岁开始创作剧本,出版过4部作品,还长期为文学杂志《纽约客》、《麦克斯韦尼》等供稿,短篇小说集《吃鲷鱼让我打嗝》也被翻译成中文,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活动一开始,杰西掏出手机,拜托大家一起帮他录一句话——“pleasebrushyourteeth”(请刷牙)。他要拿回家给孩子看,让孩子知道刷牙的重要性。这位用心良苦的奶爸的暖心举动一下就打破了现场的紧张气氛。现场,杰西主要跟大家聊文化、谈写作,把签售会变成了一堂文学创作课。

在《吃鲷鱼让我打嗝》中,杰西出色到位地揣摩出一个女性的心理。他举例,在地铁上听到旁边一句“我再也不想吃冰淇淋了”,就会从这句话推演出他的所思所想,通过这一点在脑海里构建出他的完整人格。“这可能是我作为一个演员的思维方式,拿到一个剧本,就会去揣摩这个角色,思考他的人生,怎么让这个角色饱满、活起来,比如我演的这个反派,他为什么发疯要去杀超级英雄?我在演戏、写作或者和朋友的交谈中,就会这样练习。”杰西说。

有读者提问为什么写《吃鲷鱼让我打嗝》中9岁小男孩的故事?杰西表示,小男孩的人生很悲伤,所以想给他一个快乐的安排,让他有人陪伴,有了羁绊。不过,杰西认为,出版出来的作品,并不能真正反映作者的思想,而是作者想让你看到的。“比如我写了不少跨文化作品,是想让大家觉得我懂这种文化,但我其实对跨文化的了解还远远不够。”

当被问到给尝试写作的人建议时,杰西侃侃而谈,“如果要写私人化的故事,建议先挖掘出你最丑恶、最不可告人的想法,说不定有人跟你分享同样的念头,原来这种想法很正常啊,没有那么不堪啊,这样一想也就放下心来。”

活动中,杰西多次谈到对中国的喜爱,对中国粉丝的感激。他与中国的结缘,始于十多年前,他以外国背包客的身份游历了半个中国,因为食素他在中国学会了一句“没有肉”,并且去烤鸭店也不要肉。前几天,他去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在那里意外看到了自己的姓——艾森伯格,那一刻他觉得非常神奇,“说不定这里也有我的某个表亲,得到了中国人的保护。”

杰西在人们的印象里一直是一个软萌,容易焦虑,不善交际,大脑里藏着一个又一个惊奇宇宙的宅男。但这次,和影迷、书迷在一起的杰西虽然也流了不少汗,但很放松很自在,没有手足无措,也没有语速飞起,时不时迸发的奇思妙想和小笑话更是引得全场大笑。交流的过程中,他会认真询问每位提问者的名字,也会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挥手一一回应,戏称下次应该开一个挥手专场,让他挥上半小时。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