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下来就欠费是什么体验?

叔最近看了个纪录片,叫做《出路》,这个片子从2009年开拍,到2015年结束拍摄,整个时间跨度差不多有七年。

它记录了三个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社会背景和经济背景的孩子的三种人生轨迹。

马百娟是甘肃一个山沟沟里的小姑娘。

她所在的会宁县头寨子镇野雀沟小学全校只有五个学生,两个有些年迈的老师。

马百娟是五个孩子里最大的,今年已经十二岁了,上小学二年级,而这个年纪,按正常上学的岁数算,该是要上六年级了。

马百娟的家在山上的窑洞里,全家一年的开销不超过50块钱。

早上起来,早饭就是开水壶里倒出一碗水,泡上冷馍馍,就那么就着吃了。

放学回到家后,她要喂家里的猪,做饭,干很多农活。

还要跟父母去收糜谷,下一个很大的陡坡,再爬上来。看图里这个陡坡真的很震撼,一行人在这个画面里就像一串蚂蚁一样,太渺小了。

虽然生活条件不太好,但马百娟也对以后的生活有向往。

她很喜欢上学,她想上北京的大学。

村里的孩子都相信读书改变命运,这几乎也是他们唯一能改变命运的途径了。

这个纪录片里另一个主角徐佳,今年19岁,是个复读生,纪录片开拍的时候,他已经复读第三次了。

他是农民工的后代,父亲觉得自己这一辈因为没有文化,在城里打工受了很多屈辱。

因此在父亲眼里,没有什么比让孩子上学更重要,自己怎么样无所谓,但就算是爬在地上,也要让孩子上学。

后来,父亲去世了。

徐佳的全部生活内容除了学习就是学习。

复读本身就是一件让人有羞耻感、压力和有恐惧感的事情,更何况徐佳已经复读第三年了,他的压力可想而知。

在纪录片里,他提到自己有段时间整个人冒汗、手发抖,完全没办法思考和学习。

但幸好,这次高考他终于上了一个还算不错的学校。

对于千千万万个像徐佳一样的普通人来说,高考可能是唯一一个能体现公平竞争的方式了。但这场考试归根结底也只是普通人与普通人之间的竞争,有的人为此拼尽全力,有的人则压根就不在乎,考与不考对他们而言并没有太大影响。

袁晗寒就是其中一员。

袁晗寒17岁,北京人,高中时主动放弃学业。她的父母也都是北京人,从小她就享受着最好的教育资源,上北京最好的幼儿园,初中也是最好的初中,高中是美院附中这样的名校。

如果是前两个孩子,这样的教育资源,估计想都不敢想。

但袁晗寒不仅有,还主动放弃了。

退学之后的生活很无聊,突然有了大把的空闲时间,如何处理这些时间是她最大的烦恼。

袁晗寒想过要做一些装置,还想过要排一出话剧,后来她开了一家酒吧。

甚至还去成人用品商店卖过东西。

跟其他两个孩子不同,袁晗寒完全没有人生规划,她很少想以后的事情,要做个什么样的人之类的,只要不饿死就ok,而在她的认知里,没有人会被饿死。

以上就是三个孩子一开始的生活状态。

三年后,也就是2013年,再找到马百娟的时候,导演很讶异,因为她好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不管是精神状态还是体型。

不再是之前那个想着要去北京上大学的孩子了,她在15岁那年退了学。

旁人问她年龄还这么小为什么就不上学了,她尴尬的笑了笑,支支吾吾的什么都没说。

坐在桥上的时候,马百娟也许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但她想着想着就摇了摇头。她其实有很多憧憬,也有很多想要尝试的事情。

人们总说年轻就是资本,年轻有无限可能,但马百娟没有,她的人生只有无限的限制。

马百娟的父亲所代表的的是他们当地人根深蒂固的思想。

女娃最终是要嫁人的,是别人家的人。

念书念一点,识字就行,以后也就是嫁人生娃,工作她做不成的。

反正往后也是要靠丈夫,再读多少书也没有用,这是身边的人一直在给马百娟灌输的,在他们村,这就是马百娟唯一的出路。

第二次拍徐佳的时候,他快要大四了,因为学校不是211,找工作很辛苦。为了父亲的遗愿,他坚持上了大学,现在他也在为了让妈妈过得好一点在努力找工作,这也是他认为的唯一出路。

纵观他这几年的人生轨迹,一开始是为了父亲活着,后来又是为了母亲。

像徐佳这样的,或者说,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又有多少人不是在为别人活着呢?他所处的这个阶层,大环境决定了很少有人能为自己而活。

主动退学的袁晗寒在打发了一部分无聊的时间之后,去了德国。

但“无聊”这个敌人还是如影随形,她有尝试接过一些小活,也回国内实习过。

看看国内一些艺术相关的内容是怎么发展的。

按她自己的意思,出来实习只是因为回北京后天天待着很无聊,没事儿干,没意思。

实习一下打发打发时间也挺好的。

后来,到了2015年,三个人的人生轨迹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马百娟如父亲所愿结婚了,嫁给了自己的表哥。

她身边的好友也都是一些挺着大肚子的孕妇,也许不久的将来,她也会跟她们一样。

再后来纪录片的导演打电话给她,她也不接了。

马百娟的人生看上去已经成了定局,就像这个村子里所有的女人们一样,学过一些浅薄的知识,认识一些字就匆匆嫁了人,以后就是生孩子照顾丈夫,再也不会提起之前写在作文里那个要去北京上学的梦想了吧。

徐佳在找到工作之后,就和女朋友结了婚,因为他想对她有个交代。

而袁晗寒则结束了实习打发时间的生活,开了一家艺术投资公司。

在纪录片开拍之前,也就是08年,导演曾经把袁晗寒的作品剪辑出来拿给了徐佳看,告诉他这是袁晗寒的生活。

面对这些,徐佳的反应是,他知道这不公平,他也接受这种不公平,但是他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的下一代达到袁晗寒这种随心所欲的生活状态。

然而现实其实很残酷,徐佳还是过于单纯,他的孩子十有八九也过不上袁晗寒那种随心所欲的生活。

就比如说,如果孩子在高中选择退学,我猜拼了命复读三年才上了大学的徐佳大概也会拼了命去阻止。

很多时候,出生就决定了一个人的等级,像袁晗寒那样辍学还能“玩儿”着成功的人少之又少,这是爸妈给的,可能爸妈能给本身也算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吧。

但无论怎么样,他们两个都比马百娟幸运太多,至少他们有得选,只不过是选择多不多的区别。

马百娟在一开始想要踏上人生舞台的时候,兜里的入场费就不够,一辈子就只能守着无法实现的梦想,看着别人过着她憧憬的生活。徐佳的下一代还有可能活成袁晗寒,而马百娟的下一代是近亲结合的后代,可能过得还不如马百娟。

整个纪录片里,只有袁晗寒在为自己活着,但她的起跑线太靠近终点了或者说她爸妈直接把她生在了终点,所以她的生活里努力的成分几乎为零,取而代之的只有无聊。

我并不羡慕,因为羡慕无用。

但作为一个还算有上进心的普通人来说,我是真挺想咒骂这世界的,这个残酷直白到说一不二的世界,为什么!有的人想读本书都难,有的人却可以拿着钱去浪费去做一些很白痴的事情!!

或许吧,我只能极其心酸地说上一句,没关系啊,生活本就艰辛,我们会失去爱人,会穷困潦倒,会心碎,还会遭遇身体上的病痛,有时也会饿肚子。但往好处看,这些都是最美好的经历呀。

呵呵,我在说什么屁话。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