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幼儿园“空巢”别指望讲大道理

6月,北京市市各小学举行了小学现场登记,“学前班”成了家长们聚在一起讨论的主题。“我孙子大班就出来上课,上了快一年了,现在已经学会了100以内加减法,每天能用拼音写日记。”一位奶奶骄傲地向身边家长传授着经验。也有家长有些苦恼,“我儿子也上了学前班,但是现在对数学有点儿厌学;听说要上小学了,心里排斥得不行。”(7月2日《北京晚报》)

事实上,不少孩子早在半年甚至一年前就已经离开了幼儿园,为上小学开始了漫长的准备期,有的幼儿园大班甚至出现“空巢”现象。幼儿园大班出现“空巢”现象其实由来已久,究其根源,就是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所谓“学前班”、“幼升小衔接班”,提前学习小学课程。因为目前幼儿园普遍实行的是保姆式教育,基本上就是孩子在幼儿园里玩,这让很多家长觉得在幼儿园学不到知识,希望通过上“学前班”、“幼升小衔接班”增强孩子进入小学前的知识储备。

但是,从教学科学规律角度说,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没有必要去上提前教授小学内容的所谓“学前班”、“幼升小衔接班”,让幼儿园孩子去上“学前班”、“幼升小衔接班”,其实违背了教育规律,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一般而言,3岁是直觉思维期,5岁时才有形象思维,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开始出现逻辑思维的萌芽,8—12岁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让孩子上“学前班”、“幼升小衔接班”,提前学习小学课程,很容易造成孩子处于似懂非懂、似学非学状态,这不仅破坏了孩子进入小学后的学习兴趣,影响小学阶段的正常课堂学习,而且让孩子失去了童年应有的童真和快乐。

不过,要破解幼儿园大班的“空巢”现象,却不能指望对广大家长讲大道理,这起不到实质性效果。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错误教育观念深入人心的当下,当别人家的孩子都去上了“学前班”、“幼升小衔接班”,这必然会在广大家长当中产生强烈的教育焦虑心理,逼得家长不得不选择从众心理,跟着其他家长一样,送孩子去上“学前班”、“幼升小衔接班”,担心自家孩子落后于人。在这种情况下,不管对家长传递何种科学的教育理念都不太可能起到作用,相反只会让人觉得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要破解幼儿园大班的“空巢”现象,最关键的是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执法,铲除抢跑教育机构的生存空间,让他们无法生存,让家长没有地方可以送孩子去接受“抢跑”教育。事实上教育部三令五申禁止“抢跑”教育,今年年初在治理校外培训机构的专项行动中又明确指出,坚决纠正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主要指语文、数学等学科)出现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不良行。因此,对提前教授小学课程的“学前班”、“幼升小衔接班”,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实行“一票否定制”,直接予以取缔和关闭。当然,这也需要以立法形式和顶层设计直接叫停“抢跑”教育,倒逼所有教育机构、培训机构回归到科学教育和法治教育轨道上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