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正能量的主流短视频为何能吸引网友来追?

摘要: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熊月之研究员认为,该系列短视频体现了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的新探索新气象。他用三句话加以概括:政治正确不教条、学理深邃不僵硬、方式新颖不油滑。

6月29日—7月4日,6集短视频“为什么是上海——探寻上海红色基因”在上观新闻(APP)“思想汇”栏目播出。视频播出后,引发社会各界热烈反响。有网友留言:看来,我又要开始追剧了。这部正能量的主流短视频为何能吸引网友来追?7月5日,该片主创人员和部分观众代表在上海市社联大楼举行了观后座谈会。

该系列短视频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联合制作,这也是两家单位继系列短视频“社科专家带你读懂十九大”后的再度携手合作,是对互联网新媒体主流传播的又一次探索。

上海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解超主持会议时指出,该系列短视频很好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诞生在上海”这样一个问题。2016年7月上海启动“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目的就是广泛传播建党精神,努力把上海打造成建党历史资源保护高地、建党精神研究高地和建党故事传播高地,切实建设好、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这是“为什么是上海”系列短视频的策划初衷,也是努力争取实现的目标。

从正式启动策划到最终完成制作并发布上线,前后历时3个月。谈起最初的创意,市社联科普处处长应毓超指出,这其实是市社联推进“互联网+科普”的又一次创新举措。“传统社科普及往往局限在举办论坛讲座、出版主题刊物等方面,但一个教室再大,满打满算也就几百人,而社会科学的繁荣不能只是几个教室的繁荣,要更多走向社会、走向大众。一句话,要让社科普及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作为该片的出镜点评专家之一、主要学术策划人,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熊月之研究员认为,该系列短视频体现了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的新探索新气象。他用三句话加以概括:政治正确不教条、学理深邃不僵硬、方式新颖不油滑。他指出,片中6集分别对应的思想传播、社会基础、交通系统、通讯系统、组织系统、安全系数,实际上是现代政党产生所必须具备的要素。为什么要把思想文化传播放在第一集?主要是为了突出中国共产党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是与马克思主义在全球传播、与共产国际的直接指导和大力支持分不开的。这6个因素相互叠加,既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所具有的共性,也凸显了上海特色。

“通过这个短视频,我们看到了必然性”。作为该片的特邀顾问、市社联原主席秦绍德特意为座谈会写了观后感。他指出,97年前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上海看似偶然,其实蕴藏着历史的必然性:“上海是我国近代新闻出版中心,是先进思想最早引进和传播的地方;上海是中国近代产业工人最集中的地方,提供了先进政党的雄厚阶级基础……红色基因深植于适于生长的土壤,上海就是这样一块土地。”在该视频推出的第一时间,市委宣传部基层工作处官方微信号“火红的党旗”就进行了转发。市委宣传部基层处处长郑英豪表示,该视频通俗易懂,将很多人原本以为是理所当然的、未及深思的一个道理,比较系统、科学、完整地讲清楚了,这个道理就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上海是历史的必然。他认为,作为党建类科普作品,需要具备原创性、权威性和通俗性,要让人看了不累,要让普通党员乃至群众看得懂、看进去。该视频每集只有6分多钟,全长也就是半个多小时,但突出理论性,逻辑严密、脉络清晰、史料翔实,称得上是党建类科普精品。

市网信办传播处马彦隽认为,该系列短视频切入点虽小,但是以小见大,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尤其是片中史料丰富,其中有不少属于“冷知识”,比如片中提到,在互联网出现前,信息的传递主要靠电报。这对于互联网时代出生的年轻人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会促使他们更关注那段历史。

在普通受众那里,观看该系列短视频又有怎样的感受呢?中石化上海石化宣传部副部长顾群鹤认为,看完视频最大的感受就是很鲜活,同时也能引发思考和兴趣,让人禁不住进一步想探究上海红色文化的基因及其精神实质和时代价值。市民代表丁耀德是社会科学普及的铁杆粉丝,他表示,“这个视频不是干巴巴地讲道理,而是通过一些我们之前不太了解的史料,以讲故事的方式讲道理,听了之后很振奋。”他觉得类似这样接地气的视频应该更多一点,让老百姓在家里也能享受精神大餐。两位大学生代表史越和高新认为,该系列短视频符合青年人的审美和观赏习惯,短小却不失于浅陋,在“细枝末节”中展现出了历史的惊心动魄,让人深深感到红色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同时,片中出现的诸多红色地标,也仿佛是一种导览,让人在较短时间内作了一次“上海红色文化深度游”。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