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海南| 陵水中医院医生张运宁:放弃台湾事业返乡从医

回乡从医记

19年前,为了让出分流名额,他主队辞职去了台湾

7年前,为了家乡人的一句话,他关掉诊所回到陵水

收入降低,常常日晒雨淋,还经常为病人垫付医药费

他无怨无悔:乡情不能忘,家乡是我的根

张运宁

张运宁在为患者配药。

人生奇妙,仿佛有一条无形的线,将两座海岛连在一起,让张运宁得以走在,陵水与桃园之间。

“先生”、“小姐”是张运宁的口头禅,病人文雅第一次听到时,心里既新奇又疑惑:“很少有人叫我‘文小姐’。”

即使明年就将年满60岁,面对大批慕名而来的病人,张运宁还是常常笑着说:“真是伤脑筋呀。”看着桌上的繁体字材料,有时真的会让人产生错觉,眼前这位戴着眼镜,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老中医,是从台湾来的吧?

也对,也不对。面对吊罗山区赶来的老年病人,张运宁用流利的海南话进行交流。骑着电动车,冒着烈日奔波在陵水的大街小巷时,他也会记得当初在桃园,捷运车厢里的清新冷气。

那时,他经营的中医诊所月收入过万元,却因为家乡人的一句话,关掉了诊所,回到陵水。从此,他的收入直接减少了一半以上,还常常为困难病人垫付医药费。

“有人问我,值吗?”坐在卫生院的板凳上,头顶只有吱呀吱呀旋转的风扇,张运宁却不觉得难受,“乡情不能忘,家乡是我的根。”

南国都市报记者贺立樊文/图

陵水到台湾 他去了又回来

1999年,陵水黎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即将进行人员分流,这意味着,有部分医护人员需要离开岗位,寻找出路。40岁的张运宁,是县医院的骨干医生,即使是分流,也不会轮到他。可是听闻很多老同事即将面临的人生选择,他心里涌上一个想法。

“分流的名额是有限的,我主动离开,能够把机会留给别人。”张运宁决定主动“另谋出路”。他有这份好心,也有这份底气,他是陵水第一位拿到“中医针灸主治医师”职称证书的人。

去哪呢?妻子的一句话,为他打开了前路。

“去台湾吧。”

张运宁的岳父是台湾籍老兵,两岸“三通”之后,他多次随妻子赴台省亲。于是,他踏上了前往台湾的航班,降落在桃园市。

上世纪90年代,桃园的中医诊所里已经全部用上了空调,比原先高出十倍的工资,让张运宁惊呼:“一个月的工资就能买一台大彩电!”

十年时间,张运宁从一家诊所的医生,发展为自己开设诊所。收入也在节节高升,并且在各大医学期刊屡屡发表文章,不定期到医学论坛讲课。可是,张运宁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他的心中,还在挂念着陵水,计划在退休之后,返回家乡。没想到,一次两岸交流活动,让他的计划提前了。

2011年,陵水相关部门赴台开展交流,得知张运宁后,相关领导找到了他。“家乡的医疗卫生事业正在迅速发展,需要人才,需要有经验、有能力的中医。”

“能够为生养我的地方做贡献,能够回报家乡,是无上的光荣。”就在那一年,张运宁关掉了诊所,回到陵水。

拒收礼品 他是手机里的医生

跨上有些破旧的电动自行车,穿上用来防晒的浅蓝色牛仔衬衫,把头盔面罩拉下,穿梭在陵水的烈日街头,张运宁很快就淹没在熙熙攘攘的电动车大军中。

张运宁的办公室在陵水中医院,那里挂了一面锦旗,总是能勾起他的笑意。

那是一位面瘫患者,今年4月份,他几乎绝望地出现在张运宁面前。“以前我开的厂子里有一位女工,也是面瘫,没有治好,落下了后遗症。”这位患者言语含糊地说完,担心张运宁不尽心,还拿出了一个大红包,硬要塞给他。

“不必啦,治病救人是医生的本分,再说了,我们有工资的。”张运宁笑呵呵地说着,推开了红包。随后的治疗里,张运宁采用中医整合疗法,患者的病情也逐渐改善。

感谢万分的患者,在微信上悄悄发了一个红包,结果又被张运宁回绝了。“我们都会尽力而为的,本来就是我们的工作呢。”张运宁回复了信息,没有领取红包。一个月后,患者的面瘫治好了,这期间,他又送来了好烟好酒,全都被张运宁拒绝。

在张运宁的办公桌上,立着一块职务姓名牌,不同的是,张运宁在牌子上加了一个微信二维码。

他的手机里,几乎全是与病人的微信聊天记录,重要的病人还会被他将聊天置顶。

“张医生,我的腰还是有些疼。”

“定期服药,不要过分劳动。”病人直接通过微信,向张运宁进行问诊,省去了前往医院挂号看病的麻烦。

可是,张运宁的挂号费和绩效也一块省去了。

“医生以治病救人为本分,以前的医院没有挂号,医生不也照样看病。”张运宁不会使用拼音打字,他总是在屏幕上一笔一划,缓慢而又认真地回复患者的疑问。

慢虽慢,张运宁的脸上,却始终带着笑容。

他为困难群众垫付医药费

尽管已经年近六旬,张运宁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网络达人。他会认真浏览朋友圈信息,7月1日那天,他还转发了名为“97岁生日快乐”的文章。

还在桃园时,他就习惯上网浏览关于家乡的信息。得知陵水修路,他在网上建议相关部门,修路之前先修便道,以方便居民通行;在台北一家纪念馆观看展览时,他发现打错了陵水少数民族的服饰介绍,还执拗地进行反映,最终换来了改正。

他还把从医的侄子从广东劝回陵水妇幼保健院工作。他对家乡的情,是与生俱来的。

这个周三,张运宁来到椰林镇卫生院坐诊。听说他要来,卫生院的患者也比往日多了一些。

“今天张医生坐诊”,是不少患者来到卫生院的理由之一。最初时,张运宁主动为县城附近卫生院坐诊,如今,他的坐诊范围已经达到9所卫生院,最远来到隆广、英州等乡镇。

每到坐诊的日子,张运宁总是骑着那辆电动车,赶到陵水汽车站搭乘班车,“自己可以坐车,就不要麻烦别人接送。”

走过下乡路,才知路途不易,才能体贴出那一颗医者仁心。

今年年初,一位来自吊罗山的老婆婆,来找张运宁治疗腰腿疼痛。“到了付医药费的时候,才发现钱没带够。”同事杨连盛还记得,老人凑不齐100多元的医药费,急得正发愁。张运宁赶紧从诊室里出来,掏钱帮老人垫付了医药费。

“乡镇患者来一趟县城不容易,总不能让人回去拿钱。”张运宁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为来自偏远乡镇的患者垫付医药费。他只记得,行医救人的诺言。

这份诺言,随着那条串起海峡的线,串起了张运宁过去的人生。面对未来,他把承诺留在了家乡,无论是返聘,还是创业,他都愿意在这里,奉献一颗医者的仁心。

(南国都市报7月8日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