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IPO报告解读by啦米

概述

随着智能手机浪潮的开始,世界上几大手机巨头都经历了几轮的洗牌。原本的手机之皇诺基亚跌落神坛,三星紧随步伐推出智能手机牢牢坐稳第二把交椅。苹果则是坚持自我,引领了一番又一番或褒或贬的创新。国产手机也在这股浪潮中异军突起,先有小米扫荡国内市场,再有华为辛勤耕耘出几款机皇,同时国产的OV蓝绿大厂也剑走偏锋专攻年轻人市场。

就在最近,国产手机的几大厂商中,小米率先进入了资本化流程,在香港递交了IPO申请。这份招股说明书长达597页,而小米这8年来走过的商业历程全部都在里面,今天我们就来解读这份招股说明书。

智能手机行业概况

如果你仔细阅读了小米的IPO说明书,很可能发现在117页中智能手机用户的预测表格发生了一个比较小的错误:

2021年及后期的日期输入错误了,重复的输入成了2020年。剔除掉这个错误,我们可以有一个智能手机市场的概览。

可以看出,智能手机比较成熟的市场目前的增长量都趋于饱和。从17年之前增长速率5%左右跌落致17年后的2%的增长速率。相反,值得关注的是除了澳加中日韩美欧等发达市场之外的新兴市场,他们的复合增长率还是维持在一个非常高的位置(8.2%)。简而言之,后续手机出货量的增长看新兴市场占有率。谁能够占有新兴市场,谁就能保持自身出货量的高增长。而这方面,小米从历史数据来看做的相对较好。

新兴市场中以印度市场最为重要,在印度市场中,小米的表现十分亮眼。

小米在印度市场的销售商出货量与三星旗鼓相当,甩开第二梯队10多个百分点,达到了相当高的占比。同时,线下出货量在17年4季度也是排名第二。总体市场份额占比为11%。且根据最新数据,2018年Q1季度小米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三星的26.2%,到达了比较惊人的31.1%的数据。所以在小米在印度市场的发展是非常可期待的。

智能手机行业以及小米现在所出的位置大概就是这样。之所以首先进行智能手机业务的分析是因为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米的其他业务运作情况。

小米业务分析

小米公司对于自身的定位是:“小米不是单纯的硬件公司,而是创新驱动的互联网公司”。同时小米的业务范围涉及比较广泛,核心业务是智能手机的出售,围绕着智能手机,小米构建了一个相对较为完善的产业链,IoT(InternetofThings)就是这个链上比较重要的一环。小米公司的三大业务中第一大核心业务我们已经在第一节中有所介绍,结论也是比较清晰的:“在目前全球智能手机相对饱和的情况下,小米想要寻求智能手机销售的增长需要依靠全球新兴市场。公司目前运作的相对比较好。”那么第一项业务有了比较清晰的结论,第二三大块的业务也就有了分析的方向了。

单纯的衡量IoT业务的增长能够获得的信息比较少,这里我们取IoT的销售总额与互联网服务的销售总额比上智能手机销售总额,可以获得:

这个比例的一个理解角度就是:每价格单位的智能手机销售增长能够带来相应的IoT销售与互联网服务销售额的增长比率是多少。换言之,买了小米手机的人会有多少人,选择何种程度的小米其他产品与服务。这个比率当然是越高越好。

由于这个比率的计算是以货币计量,所以只能做一个相对比较。2015年到2016年增长相对强劲,而2016年致2017年,互联网服务的相对销售额增长有所放缓,而IoT依然有着比较高的增长。

同样,从绝对数值的观察,15年致17年的数据,智能手机销售额的波动还是比较大的,15年致16年经历的一次下跌,后17年又有一次比较高的增长。而IoT与生活消费品和互联网业务的增长相对稳定。其中IoT业务在17年的业务占比已经达到了20%左右,非常有效的支撑起了小米这家公司的业务多样化。而IoT业务的增长同样来源于几个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小米智能手机的推广。生态链的基层发展的越好,后续的产皮铺开就能够更加顺畅。当然这其中也不缺乏其他品牌手机用户加入这个“小米生态链”。这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则是IoT产品的质量与价格本身。

根据小米官网显示,他们目前在售的,除了手机以外的产品种类约为185件,覆盖面比较广泛。产品质量因不同的产品而异,平均口碑属于中上等,产品价格方面则是多数产品极具竞争力。这样的特性正好可以解释为何小米能够在15到17年这段时间做到IoT业务的持续高增长。

财务分析

首先来看合并资产负债表,这里显示其2017年权益总额为-1272亿元人民币。这里可能就会有人问为何负资产的公司都能够上市。其实这里的负债中包含了相当一部分前几轮融资所发出去的优先股。而优先股会在公司上市之时转化为普通股,也就是从负债转移至所有者权益中。根据外部的测算,小米的估值在700-800亿元左右,可以用这个数字大致推算一下其优先股约为1000亿元。

总体的资产比例看不出什么新颖的东西,比较有趣的是几个比率。

公司的偿债能力相对比较健康,即使是在2016年业绩下滑的情况下currentratio也维持在了1以上。短期偿债能力没有问题。

存货周转天数非常低,说明一个产品从进入公司到变成成品出售经历的周期是45天,这个数字给小米公司一个非常乐观的前景。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虽然略有上升,但是一直维持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应付账款周转天数这是从2015年的76天上升到了2016与2017年的95天,说明公司的议价能力还在提升。

另外,在IPO报告中披露的以下表格展现了非常多的信息。

收入端可以看出16年业务下滑的很厉害,而17年的反弹也非常强劲。17年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分布的收入增长高达88.7%,生态链的活跃用户数达到了1.7亿人次,毛利率也在逐年上升。所以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思考,小米只需站住产品的脚跟,就能有比较良好的未来经营。

配合小米的CDR来看小米上市融资后的资金用途。国内以存托凭证的方式发行过后,其资金用途主要有三个方面:

30%募集资金用于研发及开发智能手机、电视、笔记本电脑、人工智能音响等核心产品;

30%用于扩大投资及强化生活消费品与移动互联网产业链;

30%用于全球扩展;

10%用作一般营运用途。

手机市场一直是竞争比较激烈的市场,所以也诞生了如小米、华为等一系列优秀的企业,其全球竞争力也在持续上升。这样的一项优秀的产业需要这些企业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去做研发、扩展等工作,以维持自身在产业中的地位。

而小米产业链的核心端和智能端就在于他的手机。手机销量好,可以带动其他方向的产品销售。由于联动性强,用户一旦进入到他们的消费结构中,就会有比较强的黏度。所以如何做好手机是小米每年都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总结

上市一般的来说是公司的必经之路。它能给投资者一种比较优异的退出策略,同样也可以给公司自己一个资本市场的定价。再者就是上市后所有认同公司的人都能够以投资的方式参与到这家上市公司的发展之中来。

小米的上市标志着中国的智能手机产业正在参与致这样的一场游戏中来。但是资本市场与商场本质是有所区别的:当全体市场流动性趋紧,股市持续下跌的时候,小米本身的700-900亿美元定价近乎腰斩,下降到了500亿美元。但是从商业的角度,小米的业务没有、也不可能在短短的几个月缩水近乎一半。事实上小米的业务在最近几个月应该仍是持平甚至稳步上涨的。那么造成这种差异的就是资本与商业之间的差异了。

由于流动性因素与一些国际因素,国内外股市持续下跌。假如在一个流动性好的市场,一家定价500亿的公司是比较容易拿到550亿甚至600亿的估值的。因为市场流动性充足,大家对于未来的业绩保有积极的态度,所以能够给予的估值宽容度也就更高。相反,资金趋紧,那么一切都反过来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小米的IPO打响了H股同股不同权的第一枪,同样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开放的趋势。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