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称是「像素级模仿」!友商借鉴了华为手机哪些技术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智能手机经历了野蛮生长,产品形态变得高度同质化。创新乏力的背后,愿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越来越少。

要么剑走偏锋,生造出佛系天线这类伪创新;要么用性价比粉底,掩盖其他缺点。能力与责任相匹配,出货量最大的几个国产品牌又是怎么做的呢?

【一】高铁模式——华为P8(2015年4月)

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几乎是贴地飞行,智能手机与沿途的基站也在进行高速切换。为了保证信号畅通和网络稳定,华为P8率先提出「高铁模式」的理念。

硬件设计上,华为P8采用Signal+智能双天线和无缝切换技术,解决了金属手机的"死亡之握"。华为P8还能通过信号变化趋势进行预测,优先切换信号,减少掉线。

不出意料,华为首创的高铁模式走红,迅速迎来一票模仿者。

小米版高铁模式——小米4c(2015年9月)

华为P8发布后5个月,小米4c登场,并将高铁模式作为主打卖点之一。其基于高通eFTL技术,通过LTE Modem调整手机信号发射,补偿高速移动带来的多普勒偏移。

然而小米4c的高铁模式更多是一种营销噱头。在中国移动2015年终端质量报告中,小米4c无论是开机驻网成功率、语音通话成功率、下载速率,表现全面垫底。

魅族版高铁模式——魅族PRO 6(2016年4月)

针对高速运动下的信号问题,魅族也为PRO 6进行了系统层面的软件优化,主要策略是识别运营商专网,自动选择最优基站,并提升切换速度。

尽管姗姗来迟,但魅族PRO 6并没有增强天线性能,本质上仍是缩水版的高铁模式。

vivo版高铁模式——vivo X9(2016年11月)

同样是借鉴,vivo X9就比较简单粗暴了,Signal+的命名甚至与华为P8撞车。

基于同种技术原理,vivo X9通过天线增益和灵敏度算法,在不同的环境下快速切换网络,提升在电梯、高铁、地库等弱信号环境下的通信能力。

问题来了,后来者致敬原版高铁模式,为何无法超越华为呢?

华为不仅采用硬件+软件的解决方案,甚至跳出智能手机的范畴,解决其他因素造成的通信问题。如将京沪线的各个"掉话点"反馈给三大运营商,讨论解决方案,更改参数、优化网络。无论是否使用华为手机,今后都能遇到更少的通话"盲区"。

【二】AI智慧拍照——华为Mate 10(2017年10月)

从具体的技术问题,到大方向的创新,华为在诸多领域走在行业最前头,如手机摄影。

华为Mate 10首创AI慧眼识物,开启全新的AI摄影体验。它在拍摄过程中能实时进行场景或物体识别,让每一拍都能获得专业的优化效果。

在此之后,各种AI场景相机便层出不穷。

vivo版AI场景相机——vivo X21(2018年3月)

第一个模仿者是vivo在X21,其AI场景相机根据环境自动进入夜景、运动防抖、图像优选和HDR等模式,识别照片中的对象,如人像、美食、文档等17个场景。

小米版AI场景相机——小米MIX 2S(2018年3月)

紧随其后的是小米MIX 2S,其支持AI场景识别,能够识别人物、环境、植物等25类标签、206种场景,实时优化调校,自动进行美化。

OPPO版AI场景相机——OPPO R15(2018年3月)

几乎在同时,OPPO R15也加入AI智慧拍照的阵营,可以识别16种标签和120种多标签组合场景,比如风景、美食、宠物等等,针对不同场景匹配优化方案。

相比于软件层面的魔改,硬件鸿沟则无法在这代产品上弥补。同样是AI智慧拍照,华为手机不仅在理念上遥遥领先,并且一步到位加入NPU神经网络引擎。由于缺乏专用硬件处理单元,竞争对手无论在AI算力和功耗上都处于下风。

总以为模仿是捷径,然而,画着你却画不出你的骨骼。不要抄学霸作业,这大概就是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了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