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长出两家独角兽,共享滑板正在走共享单车走过的路

共享单车在美国的发展并未像中国一样火热,但前者过去一年探索出了更适合当地用户的共享滑板。

据路透社今日报道,共享单车和共享滑板初创公司Lime获得谷歌风投部门GV领投、Uber等参投的3.35亿美元新一轮融资。这次融资后公司的估值也将达到11亿美元,成为又一家踏入独角兽大门的共享滑板公司。

而就在6月29日,Lime的竞争对手Bird获得红杉资本领投的3亿美元融资。彼时,Bird的估值也从5月底的10亿美元飙升至20亿美元,相当于一个月涨了一倍。要知道,今年3月Bird的估值还停留在3亿美元。

这两家公司都成立于2017年,目前已经累计揽入10亿美元左右的资金。在短短一年时间左右成长为独角兽,整个发展速度似乎比共享单车还要快。

左为lime融资情况,右为bird融资情况

Lime的联合创始人兼CEO Toby Sun此前告诉寻找中国创客,Lime目前在美运营超过数万辆的共享电动滑板车,在目前入驻的超过90个城市及地区中,有20%投放了共享电动滑板车。据Toby Sun介绍,旗下的电动滑板车的续航里程可以达到50km左右,速度最高可以达到30km/h。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中国还在大肆烧钱的共享单车,Lime在完成上一轮2.5亿美元融资时,公司已经整体营收平衡,将近一半的运营城市实现盈利。Toby Sun介绍,Lime的电动滑板车每辆车平均每天可以骑行8次到12次,平均单次骑行时间为15分钟至20分钟,收费3到4美元左右。

不过该领域的竞争者还有Spin、Jump、Scoot、Razor、Ofo、Ridecell、Uscooter、Skip和CycleHop等,后续想要拿下更多的市场或许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

而随着共享滑板经济的火爆,已经有越来越多想在出行方面提供完善服务的巨头公司出手,给予资源支持。

比如这次投资Lime的Uber,双方已经展开合作,后者将在App中给前者提供服务入口。今年4月,媒体报道Uber斥资近2亿美元收购共享单车公司Jump,而三个月前,Uber与Jump合作推出了Uber Bike服务,可以直接通过Uber应用预订Jump单车。

Uber的布局,也让其与Lime的合作有更多的想象。在中国,头部玩家基本都与巨头的业务形成合作,比如美团收购摩拜后将其接入App中,哈罗单车则与投资方蚂蚁金服在信用分、支付方面形成合作。

另外,也有共享出行公司考虑自己入场。中国的滴滴在与ofo的合作中遇阻后,公司除了收了小蓝单车,还推出了自有品牌青桔单车。而有媒体报道,Lyft等公司也可能向滴滴学习,推出自己的共享电动滑板服务。

与国内的共享单车类似,国外的共享滑板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在初期野蛮发展阶段,包括Bird、Lime和Spin三家公司投放了许多车辆。许多滑板车被放置在了人行道上,一些当地民众抱怨称,滑板车用户并未遵守交通法规,一些人甚至在人行道上骑滑板车,威胁到了行人的人身安全。一些随意放置的滑板车甚至阻挡了停车入口,单车存放架,以及残疾人轮椅出入通道。

种种质疑声,也导致监管部门开始采取监管措施。

那么在国外爆火的共享滑板,能否在国内也复制这样的成功呢?在Toby Sun看来,不太可能。因为中国没有浓厚的滑板文化,而且用户的付费意愿也不高。

更重要的是,中国监管部门严禁电动车。像ofo在今年夏天在美国试水电动滑板车和电单车,这在国内就非常不现实。

近日,被收购后的摩拜首次亮相,宣布推出解决用户3-5公里出行需求的电动助力车,但能否顺利投放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然而整体来看,国外的共享滑板似乎正在走中国共享单车走过的路。如今共享滑板已经到了巨头入局、马太效应凸显的阶段,接下来可能也会有公司并购或出局。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