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到底掷不掷骰子?

必然还是偶然,这也是一个问题!早在二十世纪前期,科学界就因这个问题“大打出手”,一方是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必然派”,一方是以量子力学为武器的“偶然派”。牛顿等科学家构建了经典物理学大厦,在宏观物理界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时间推到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著名的《狭义相对论》,虽然也是利用经典物理学推导出来的对经典物理学的补充修正。但大家已经感到了一阵恐慌,物理大厦的基础似乎在动摇。

而就在十年后的1915年至1916年间,爱因斯坦发表的《广义相对论》则从理论上证明了经典物理学在高速(接近光速)宏观物体上的不适用。它阐述了引力场,引力波,时空弯曲,黑洞等令人耳目一新的物理现象。

新事物的出现总以让人不适应的姿态出现,但经典力学与相对论终能以合作式的相互补充,而且两者具有可用物理知识解释论定的相同特点,人们也就慢慢就释然了。

事物的出现总会孕育令人不可思议的两面性。就在《广义相对论》发表期间,又一新的阵营或者说领域出现了,那便是“量子力学”。量子力学研究的是微观粒子,它指出微粒子的运动轨迹具有不确定性、随机性,毫无规律。甚至双缝实验似乎表明微观粒子同时可以出现在两个地方。

因量子力学而产生的事物的不确定性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很多人大做文章。这些人认为我们一直观察的太阳东升西落是在一段时间内的偶然现象,明天太阳会不会东升西落还是未知数。有一千个苹果落到了地上,那第一千零一个苹果会落到地上吗……像刘慈欣的《三体》就是以量子力学不确定性为理论原点写的。

但实际上,微观粒子的运动完全符合波动力规律,双缝实验的实质是微粒子通过两个缝的概率。量子力学基本方程——薛定谔方程也是概率方程。

薛定谔本人为了否定量子力学派的“既A又B”的观点,设想了一个经典的实验方案,其后来被引用为“薛定谔的猫”。但这个实验却被后人用来证明事物的不确定性,甚至延伸到哲学层面和以及对平行宇宙的思考,与实验的初衷南辕北辙了。若是薛定谔本人知道了,一定会惊呆吧。

爱因斯坦的“上帝不掷骰子”的论断也是否定物体“既A又B”的观点,他认为任何事物的状态都是确定的,甚至可以用一定的公式计算出来这个确定的值,即“非A即B”。爱因斯坦是德国人(后加入美国国籍),宏观物理学代表;薛定谔是波兰人,量子力学代表,两人秉持着共同的观点,产生了深厚的友谊。

当然,不可否认量子力学的的正确性,当今物理的重要分支就是量子力学。只是偶然与必然确实是一个有趣的问题,那么,在读者朋友看来,上帝掷骰子吗?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