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慈溪这对老夫妻退休金和存款几乎都用在做善事上

(高然和儿媳及孙女在翻看家庭照片)

高然和姚毓华是一对退休教师夫妇,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开始在三尺讲台辛勤耕耘了30多年,退休后继续发光发热默默做了不少善事。

现在,姚老师虽已因病去世半年了,但在老伴高老师和儿孙们眼里她似乎从未离家远去。高姚家族延续了一个甲子的爱心故事也依旧为慈溪浒山街道虞波社区居民津津乐道……

爱心故事说不尽

1997年2月,从小没有父母、由大伯大妈养大的小余从江西老家来慈打工,不料进厂才三个月,她的右手掌就被塑料压机轧伤。听说这一消息的姚老师,立即从家里拿了一叠钱赶到了小余所在的宁波一家医院。因伤势过重,当时只有19岁的她最后失去了右手掌。出院那天,姚老师抚摸着她的伤口,一遍遍地安慰她鼓励她。从此,漂泊异乡的小余多了一个“奶奶”。疗伤、恋爱、结婚、生子……姚老师一家对小余的帮助没有间断。爱心重燃了这位外来打工妹一度绝望的心,使她坚强而幸福地生活着。

庵东的陈国军永远不会忘记,约20年前,自己十二指肠穿孔导致大出血病情危急,面对大额医疗费一筹莫展时,是一个素未谋面的老人帮忙找专家医生、四处奔走募集善款救了他一命。这位老人就是姚老师。在陈国军住院的52天,非亲非故的姚老师去探望了40多次。陈国军逢人便说,姚老师就像他的再生父母,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也给了他们全家新的希望。像这样的爱心故事还有很多。

妇唱夫随的默契

“她从小就跟着她妈妈做好事。”回首老伴姚老师的爱心故事,现年87岁的高然老师一直看在眼里,也在背后始终默默地支持她。高老师说,老伴有一颗善良慈爱的心。参加工作后,她也是屡次向身陷困境的人伸出援手:在崇寿小学任教时,她帮过外来打工的一家三口;在四灶浦一小学任教时,她帮过一对盲人母女……从教30来年,姚老师先后在多所学校教书,人走到哪里,好事就做到那里。

退休后,小区对面的人民医院成了姚老师做善事的“根据地”,一年365天,她几乎有200天都在为素不相识却又亟需帮助的陌生人忙碌着。为什么会在医院播撒那么多爱心的种子?

“老伴30来岁的时候得了慢性肾炎,需要经常跑医院。”高老师说,因为医院去得多,所以她时不时就会从医护人员、病人家属等口中听说一些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悲伤故事。很多人听后会表示同情,热心肠的姚老师却再也无法袖手旁观,每次都想要替人解燃眉之急。

这些年,这对老夫妻的退休金和存款几乎都用在做善事上。除了以自己的方式救人于生命的危急关头,两人还热心助学,先后资助了百余名贫困学子。社区居民们十分敬重这对老夫妇,邻里邻舍之间有了磕磕绊绊的矛盾,也会请两人出马充当“老娘舅”。说起姚老师做过的好事,特别是跟她做了多年邻居的虞波花园的居民们,都会毫不犹豫地对她竖起敬佩的大拇指。

言传身教爱的力量

高老师和姚老师出生在上世纪30年代初,一个是白沙路高河塘人,一个是崇寿人。在各自家庭的呵护下,两人都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后来,两人先后在余姚和宁波的同一所教会学校念小学和中学。那时男女生分开上课,两人通过书信结下了一段友谊。新中国成立后,成年的两人都成为了小学教师,缘分让两人经人介绍后结下了姻缘。从此,夫妻携手情系教坛,一片丹心培育桃李。

夫妻俩育有两子,从小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还要求他们“知书应先达礼,做事必先做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兄弟俩先后辞去稳定的工作,挽起袖子创业经商。经过十余年不懈地打拼,终于各自在商海占据一席之地。

事业有成后,兄弟二人除了积极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外,还和父母一起热心公益事业,承担一个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儿媳妇也特别好,感觉比女儿还要亲热。”高老师说,姚老师后来年纪渐长出行不便,每次都是儿媳妇接送陪同。

“‘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是老伴常说的。”高老师说。姚老师是那么说的,也是那么做的,直到生命的尽头。让高老师感到宽慰的是,老伴的善行已深深地印在儿孙们的心田。孙女高洁说,我和我的孩子都以有这样一位善心满满的长辈为荣,他们会谨记老人的点滴教导,以自己的方式让爱的力量生生不息。

编辑:徐挺

原标题:慈溪这对老夫妻退休金和存款几乎都用在做善事上了!陆超群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